如果我们改变了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就改变了他们和我们、和其他孩子以及和他们自己的说话方式。
当父母想改变孩子行为的时候,在大多数时候会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运用权威,给孩子建议,或进行解释。
权威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父母认为,他们能够通过强硬的态度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来影响孩子的行为。他们自认为是权威,经常:
.大声嚷嚷,好像声音越大越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贬低、羞辱和奚落孩子,例如:“你这么笨,再做一遍!”
.一再问一些反问性的问题,例如:“我还要告诉你多少次......?”
.体罚,比如打手或打屁股。
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孩子屈服,但却剥夺了孩子的自身力量感,并使他们感到气愤和沮丧,而不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信和骄傲。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所以,那些在家里体验不到这种控制感的孩子,就会到别处去寻找。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在一个更安全的环境中寻找这种感觉,比如在学校里,他们就会以父母在家里对待他们那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孩子。这是孩子富于攻击性的一个原因。受到父母权威法对待的孩子会认为要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就要削弱别人的力量。
尽管并非每一个受到父母这种对待的孩子都会变的富于攻击性,但是,心理学家们发现,大多数富于攻击性的孩子的父母采用的主要是这种方法。
而且,大声嚷嚷和打孩子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这种管教方式从短期来看似乎是有效的,运用拳法的父母似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常常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父母和孩子都感到气愤、无奈和沮丧。
建议法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遇到冲突,就提出建议。面对家长给出的建议,孩子们很可能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们也经常使用建议法。例如,当大宝洗完澡后不想洗自己衣服的时候,我就会给出建议:“试一试每次洗完澡后把自己的衣服洗完,感觉会很棒的。”大宝回答:“明天中午放学回来后我再洗。”有时我会试图再建议,而孩子有时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偶尔我会采用权威法,结果就算衣服洗了,而实际上大家都不会快乐。
确实,当孩子面对新情况的时候,父母偶尔提些建议会有帮助。然而,当父母主动考虑解决办法的时候,孩子就始终是被动的。如果父母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就会抑制孩子的思考过程、自我表达和情感。有些孩子可能就会不加思索的盲目寻求并采纳别人的建议。
尽管建议法比权威法更积极一些,但是,如果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给予他们自己做的自由,孩子们就更有可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采取行动。
解释法
许多父母意识到,紧紧的孩子提供建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就努力给孩子作一些解释。
许多育儿专家都推荐托马斯.戈登在其经典著作《父母效能训练》里提出的“我式句”向孩子解释事情。尽管这的确不会像说“你是他感到难过”这样的话那么容易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但是这种方法最终也不会有效果,因为还是父母在其主导作用,孩子仍然是被动的,他们没有积极参与,而只是被要求听。
在和一些父母聊天儿时,他们会说:在孩子出现不端行为时并不会惩罚孩子,而是会和孩子谈谈孩子所做的事情。记得一位妈妈给我说过:“我从来不打孩子,也不会冲他大声嚷嚷,而是和他讲道理,可最终结果好像并不理想。”
最终,解释法也达不到目的,因为孩子对父母的解释没反应。孩子们会开始觉得每一个解释好像已经听过了很多遍似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听了。最后,尽管这种方法比建议法更复杂,但同样没有效果。
解决问题法
解决问题法与上面所描述的其他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方法让孩子们参与到思考过程中,让孩子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当孩子们真正参与到交谈中时,他们就不会对此没有反应了。
例如:当你的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简单说,比如姐姐打了弟弟。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如果你问:“当你打弟弟的时候,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感受?”或者:“你能想一个别的办法来告诉弟弟不经你允许就拿你的东西,你有什么感受吗?”
此时,这两个孩子都不大可能在茫然地点头,不大可能对这种交谈心不在焉了。向他们提出的问题,会鼓励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法是唯一一种能让父母和孩子进行真正的对话,而不是父母唱独角戏的方法。
看上去,“解决问题法”似乎过于复杂,而且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但是想一想,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或者哪怕只要改变一点——通常要多长时间啊。从长期来看,是用解决问题法可以接省时间,一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以把对话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