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黎澄皓)《浮生物语》讲述树妖老板娘与或妖怪、或神仙、或人类之间玄幻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蕴含着许多让我们获益匪浅的人生道理。《浮生物语Ⅳ:鱼门国主》的第一二个故事《阿癞》和《伏念》也是如此。
鲁正从小就在阿癞的陪伴下长大,还被它从狼口中救出来,然而在阿癞被父亲抓去当路镇的时候,一向懦弱的他屈服在父亲的暴怒之下,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把阿癞运走。而没能救下阿癞这件事让鲁正产生深深的内疚,使鲁正三念中的“鬽”得以壮大,并做出害人之举。其实,鲁正三念中的“真”一直在试图救回阿癞,“世间万物皆存三念。首念为惘,次念为真,三念为鬽”,这就是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最初的首念往往比较模糊迷惘,是非不明,次念则是最接近本心的最理智的想法,而第三念,通常就是过了头的偏执恶意了。三念相合,便成了决定我们做出哪种行为的力量”,这虽然不是什么历史名家的经典名言,但我却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而在我看来,善与恶本来就共存于我们的人性之中,而两者之间真真只是一念之差。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内心的善主导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做出最理智的行为,比如在公交车上看见老人会主动让座,还有献血、捐款、见义勇为等等。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忍不住做一点坏事,比如作业没完成借同学的抄,或者抛垃圾进垃圾桶没投中却转身就走……其实,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想到没有完成作业的后果,从而选择先完成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垃圾没有投进垃圾桶的那一瞬间,我们也面临着走过去把它捡起来和转身离去的选择。一念之差,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些虽然都是小小的恶,然而“不以恶小而为之”,当小小的恶日积月累,终有一日会使“鬽”得以壮大,最终脱离我们理性的掌控,做出无法挽回的行为。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他们一开始往往都是做些小偷小摸的事,长此以往,胆子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盗窃,转而进行抢劫、强奸甚至是杀人的行为。难道这些人在刚开始犯罪的时候内心没有恐惧、愧疚吗?难道他们作案前内心没有挣扎过吗?作案后没有因自己的罪行而寝食难安吗?对于这一类人,我们不能说他们心中已没有善,只是在面临道德的选择时,一念之差让他们选择了作恶。久而久之,他们的善就被日益壮大的恶掩埋,恶,成为了操纵他们行为的力量。
在故事的最后,树妖老板娘抓住了鲁正的“鬽”,然而这第三念已成魔障,假若放任它继续壮大,只会造成更大的祸端,只能选择杀死它。而鲁正,则因为缺少了“鬽”这一念,疯癫一辈子。这就如现实中的人,犯了罪,酿成恶果,进了监狱,相当于毁了一辈子。尽管有些人在监狱中改过自新,但这人生的污点却是一生都难以抹去的。
因此,我们必须让我们的“真”壮大起来,时刻记住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既不要让“惘”主导我们,让我们变得懦弱无能,也不要让“鬽”支配我们,做出害人害己的事。壮大我们的内心,时刻不忘我们的本心,才能在人生的选择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成为一个理性而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