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学 林汉铭
在本月的麻吉星精英团队分享之夜中,张秋琼老师分享了她对自己班级中“小方”同学成长的追踪观察——《成长的脚印 ——小方同学的个性化追踪》,这次分享也引发了我想对某一些孩子做一个成长追踪的想法。
【糟糕,竟然和她们完全“不一样”】
既然要做某些孩子的成长追踪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分析对象。那么要选谁作为分析对象比较合适呢?我翻看了陈蕾班长的4次个性化成长追踪,她是从任教的两个班里,分别选择三名学生及她们所在的小组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观察、研究并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效。其中选择的三名学生也包含着能力的强和弱的不同层次学生。而秋琼老师更多地关注处于学习边缘化孩子如何在小组的合作下进行能力提升。从两位老师的研究手法可以得到,选择怎样的追踪对象,需要根据自己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确定。
而我此次的做法,完全和她们的研究逻辑是反着的,并没有像她们一样,一开始就想好研究什么?研究对象是谁?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就不能做分析了呢?既然做不了追踪,那么就反过来做调研。
【反着做,有时也有反着做的妙处】
我将这次调研的目的确定为:在目前所实施的日常教学手段下,不同程度的孩子在学习上是否有所进步。我还发现这样反着做,也有反着做的好,就是不会受到一开始确定追踪目标的影响,下意识地去“关照”这些对象。
该选择谁来作为分析对象,“点兵点将”有时也是一种好方法。我通过随机挑人,从上学期期末考核不同等级的孩子中各挑选了一个人进行调研。随机结果选到了小Y、小H、小R这三个调研对象。上个学期小Y、小H、小R的期末考核分别属于A、B、D三个等级。这三个孩子虽然学习能力上有所不同,但好在学习态度都还比较端正。这样确保调研出来的结果,也不会因为学习态度这类学生的主观因素所扰乱。
明确了目的和对象,接下来就是,确定内容。这学期的常态化教学,我主要培养孩子们做了两件事:1.课中展开综合性能力训练和小组合作学习;2.课后进行反思写作。那这两件事,是不是真的有助于孩子能力提升了呢?下文主要通过分析课中数据,来观察孩子们的变化,写作反思这部分会在另一篇文章详细描述。
【回头看,孩子们竟然是这种“模样”】
综合性问题的答对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孩子当下的综合能力。于是我对这三个孩子在本学期课中综合性问题的答对情况进行了一个数据整理。
以上是2月21日到3月19日,三个孩子在每节课上综合性问题的答题情况,其中1表示答对,0表示答错。我将时间轴分成两段:
除了小Y的正确率有所下降以外,小H和小R的答对率都在提升。那就奇怪了原来程度好的小Y怎么反倒退步了?我们都知道分析能力一般是不容易下降的,这就说明小Y可能在某种类型的问题上的综合能力比较弱。于是我翻开了她错误的三道题,分别位于3.7、3.11、3.14,结果发现三道题全部都是跟空间想象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在3月14日,以下是当时出示的问题:
判断哪些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其实在设计这题时,我的目的就是让她们打破权威,真正考查是否真的能够完成大脑中的空间折叠。很大一部分通过通过小组交流发现数老挖了一个大坑给她们,屏幕上所有的图都是长方体的展开图,没有一幅图是不行的。然而小Y在两次的选择上,都认为10号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其实10号不就是2号通过改变位置得到的吗?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发现调研分析竟然还可以起到帮助我们找到孩子薄弱的作用。
沿着这个思路,我又开始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总答对率的角度上看,小Y的整体能力依然很强势。小H和小R的答对率从数据对比上看,原本处于B级的小H竟然正确率没有处于D级的小R高,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特别留意到2.23、2.25、3.3、3.16这4天的数据,为什么特地留意到这四天?因为这四天小Y和小R都对,只有小H出现错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小H在这个方面也是弱的?我翻开这四天的综合问题,我终于发现了端倪。
原来这四天的综合性练习,全部都是指向代数领域,而且全都含有未知数,所以小H的薄弱处应该属于代数领域。再结合一开始时间轴前9天的正确率统计,小H只有33%,彻底坐实了这点。而最让我意外的是小R原本我认为处于D类的孩子,从课堂数据统计上看,她的综合能力并不弱,无论是空间还是代数数据都不错的。特别是我发现3.7那天,小Y和小H都错的情况下,小R仍然可以答对,这就说明她本身是非常有上升空间的孩子。
哇数据真的很奇妙,原本,我的调研单纯地只想知道孩子们是否有进步,但在调研地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寻找孩子薄弱点的方法,利用时间轴统计综合性问题答题情况,从而进行对比分析。这次分析让我感受最大的一点,看孩子不要靠感觉,通过数据,才能看清孩子的真实“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