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文
韩教授说:“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这带给我们一种理念的转变,课堂就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老师与学生交往,学生与学生交往,大家在一种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教师作为阅读教学对话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构成了垂直性的互动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学生之间的对话就呈现出一种水平性互动。
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可以简单理解为:垂直性的对话;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应该就是韩教授所谓的:水平性对话了。
韩教授笔下的水平性对话的主要有三种形态:
1. 全班性课堂讨论。
文章里明确指出:全班性课堂讨论,指的是在课堂环境中, 学生围绕有关文本的 “ 主问题” 展开讨论。 这种讨论是针对教师单向传输、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状况提出来的,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
但是主问题的设计需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需要由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
例如:看过鲁迅《祝福》的一个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反之又如:某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在简单的导入之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春》一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春天画面?然后同学们读课文,很快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其实,大部分同学还没有读完,课堂教学就进入了师生对话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步步引导和提问,学生们纷纷回答问题,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最后同学们终于归纳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闹春图几幅画。教师认为完成了既定目标,这堂课就在师生之间这种“热热闹闹”的对话中结束了,如此的“主问题”设计,使得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没有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
2. 小组合作学习。
韩教授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最常见形式,很多教师都把它当成是唯一的互动活动形式,不管什么问题,好像只要发动讨论,就可以获得成效。其实,这是教师将互动给“绑架”了,互动开展的前提是问题属性适应互动,也就是以内容决定形式。像一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互动让问题直观化了,或者是通过互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这样的互动才是有价值的。如果问题不具有互动的基础,也就是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若还要进行互动,就是画蛇添足了。
在一些家常课里见过这样的小组合作:设计的内容比较多,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找下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的也不准坐下。一个问题找七八个学生也解决不好。刚开始还有几个学生大胆举手,后来一个举手的也没有了,如此的小组合作肯定是无效的,不如没有。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始终是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的,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在伙伴群体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这既是探究新知的过程,也是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使课堂成为合作的舞台,多元对话的“场”。
3. 同学之间的互教互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互教互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互教互学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在学习古诗《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关于这首诗的资料,再在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如有的学生查阅到这是诗人苏轼在游庐山时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的一首诗;有的学生查到了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这首诗的诗意的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诗歌反映了诗人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不一样的庐山,横着看像山岭,侧着看像山峰,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形状都不相同,后两句告诉我们要站在最高处才能看清楚庐山的整个面貌。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学生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播给了别人,同时学到了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生生对话无论采用的是哪种一种讨论和合作,都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生生对话,突破了一人独白、他人静听的局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原来的知识又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新知识。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出思想火花,而火花恰恰是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用韩教授的一句话做结:“阅读教学对话过程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表面的对话活动是否热闹,而在于这种对话对学生自我建构价值的真伪和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