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还想吃麦芽糖”“不行,吃完了就没了,留着明天我多给你两勺”。今天我和宝的对话,让我感觉哪里有些熟悉感。忽然想起,原来有个著名心理实验,来验证具有延时满足的孩子,更具有自控力,同时对自我更加自律,也由此会更专注自己目标迈向成功。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这个“糖果实验”的确能证明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只是,万事万物都需要一个“度”来平衡。
有很多家长认为非常正确,结果凡事都能跟延迟满足扯上关系。可这样真的好吗?
孩子要是面对曾经吃过的糖果,或其他并不怎么在意的东西,他也会控制自己。可如果此时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有多少父母会一定满足呢?
可以满足,但跟孩子要谈条件,比如“你这次考试必须考多少分我才给你买”或是:不能买,家里太多了,这个不值这个钱等等。
答应买的父母是用要求条件来进行交换,这会让孩子觉得,什么事只要达到要求就可以。有部分孩子会越战越勇,认为这是激励。还有部分,会感觉父母根本不那么爱自己,提个小要求爸妈还要跟自己讲条件真伤心。
不愿意给孩子买新玩具,可以平心静气跟孩子说明白,告诉孩子我给你买个别的好吗,家里太多这种的了。只要能做到重视孩子要求,和他商量,相信宝贝也不会太任性,其实孩子只希望父母能“看到”他,尊重他。
家长会觉得,什么事全依着孩子来,怕孩子会被溺爱,怕娇惯坏。可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家庭的父母,给出的爱都是匮乏的。
作为家长,其实我们自己也是缺爱的孩子
在我们还是婴幼儿时期,那时的父母生活条件有限,多忙于上班工作,最多交给家里老人照看。不像现在可以有专业育婴师或保姆照顾。当我们哭闹后,父母用“哭不抱,安静才抱”时,不能及时与之回应,那么逐渐地我们变得安静,不再那么吵闹。父母以为策略奏效了,可这样的后果会很严重。
首先,安全感的缺失,我们“爱”的缺乏。长大后,我们一直在找寻信赖和依靠感,更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种感觉也许不会被发觉,但匮乏感一直都在,也会延续在对待孩子这件事上。所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是说说而已。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我们也在摸索中。陪伴孩子的这种成长,其实是给我们一次从新蜕变的机会。
对待孩子,让他能有更多开心,也是我们做父母的一件幸福事,特别是当小孩眼巴巴的看着我们时。最终,我还是决定满足她的要求。那么一瞬,真正的爱在我们之间流淌,她得到满足,我得到“幸福”。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使,和孩子一起成长。爱自己才能爱宝贝,抱抱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