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窦文涛老师主持的《圆桌派》中,画家老树曾说起,人不应当事先给自己定下形状和基调,而应当向水一样,流到何处适应何处,深以为然。
作为一个七年以来一直混迹于法学院且无所事事的学生来说,我曾经一度认为,而且现在也偶尔觉得,自己必须从事跟法律有关的职业,必须走上律师或者法官、法务工作者的道 路。这种思维惯性让我觉得,好像我不是一个具有自主选择权利的人,而是一个被模子刻画 好的人。作为法学毕业生,从学校一出来就应当迫不及待地投入事先准备好的职业流水线 中,而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你必须要按照前人 的路子走,根本不能有丝毫偏差。甚至在 律师行业内部,好像也有一个固定的成长线,实习期应该怎样选择律所,实习期应当如何度 过,成功执业后如何积累案源,至于其中奥妙我并不能参透。但是你能看大,这个社会或者 说整个法律行业在给我们灌输一种固定的成长模式和轨迹,好像你必须要按照这个路子一步 一步走,不能有一步落后或者不合格,否则你的职业生涯就会比别人落后很多,甚至说是毁于一旦。
我常常在想到底是学历专业限制了我们的选择,还是我们自己限制了我们的选择,他们 哪些所谓的精英主义者的路线是否又适合我们所有人,或者说我们想要的东西和他们到底是 相同的么。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具有 211 学校法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自己和周遭的人仿佛 都预测好了所谓我的未来。研究生毕业进入一家还不错的律所实习,然后度过一年的考核期顺利拿到执业证,最后在团队合伙人的指导下开拓自己的案源,积累自己的人脉和经验,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收入不菲的精英律师。但这个简单粗暴的精英成长轨迹的背后,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每一个个体自身的限制和愿景,把每一个从法学院毕业的活生生的孩子逼成了失败者。这条精英路线的背后,对作为一普通毕业生作具有的寻求个人独立、挣钱养活自己的朴素愿望与作为实习律微薄收入之间的冲突视若无睹,也忽略了实际存在的律所对性别、户籍、是否自带案源、本科院校是否法学,甚至是是否具有驾驶资格这些客观条件的苛求与挑剔。当然身边也会有一部分幸运儿踏上了那条精英之路的开端,但是终究不是我们,所以我们会 自我怀疑、会沮丧和不安,会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资格走上这条路,是否是自己努力的还不 够。但是,我们恰恰忘记了这种标准的精英成长模式与这个社会愈来愈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发 展趋势之间的格格不入,也忘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追求。
曾经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法务经理告诉我,虽然她自己这么多年过的还算满意,但是她始 终无法回到学校里面再去见自己的导师,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走上律师或者法官的道路,就 属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边缘人群,她害怕面对那些已经成为“精英律师”或者“大法官”的同 学。想想是多么的不公平和不值得呢,机械化大生产要求生产出一摸一样优质的产品,才能 满顾客的要求,但我们不是产品,我们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 生态度和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无论是法律行业还是别的行业,我们 首先要做到的难道不是要找到一份可以谋生的职业,无论我们有多么崇高的职业理想,我们 都首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活下来,并承担起家庭责任,我们不能仅仅靠“画饼”来充饥。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认真地生活着。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走此一遭,我们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的速度去成长和感悟,无论最终你是否走上所谓的精英人生,你都应当有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没有失败的人生,只有失败的时刻,你并不是一个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