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心理症状背后都有阴影,症状是阴影的表达。集体式焦虑背后是集体式的症状。
心理圈有个不成文的段子,说的是——美国人集体症状可能表现为抑郁症,日本呢,对应的是自闭症,中国呢,集体背后焦虑呈现的是强迫症,追求完美,偏执。
精神分析说,是你拥有了情结?还是情结在拥有你? 这句话也可以用于此,是你拥有焦虑?还是焦虑拥有你?
这话还可以细化:
谁向谁传递焦虑?谁化解谁焦虑?
中国文化背景下,焦虑的传递化解与西方完全相反。
学校追求升学率,焦虑传给老师,老师再传给学生,逼学生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所以学生要给老师化解焦虑。
家庭中向孩子传递焦虑的是父母——啥时候结婚?啥时候生孩子?啥时候孩子结婚?……
是的,最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是父母。
武老师因为年龄增长未婚,父母甚是焦虑,一度亲子关系疏远。后来为了化解这份焦虑,武老师想了个好法子。
他说,父母不主动催他了,也慢慢不理他了,那他就主动找父母聊。
有次春节回家,武老师将谈话内容准备的特别充分,包括为什么要结婚?结婚会怎样?不结婚会怎样?包括母亲会回答什么,说什么都想好了如何应对。因为农村妇女也就那几句——
然后春节他主动和母亲谈婚姻。
第一第二天,母亲很开心,这小子懂事了,主动谈。第三第四天,产生反抗了,不想听。最后第五第六天,好了,随你小子,不管你了。从此父母的焦虑式催婚就不焦虑了 变成了简简单单的一句——“是时候要结婚了”。
就这样,武老师成功说服了家人,化解了父母传递过来的焦虑。
他说这其中,“不含敌意的坚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就是温和而坚定。网络里还有一句与此相连接——“不含诱惑的深情”。
化解有术,亦有道。
现场提问观众中,有个打扮普通的短发女人,自述33岁未婚有男友,在广州打拼了多年。她说以前座右铭是做更好的自己,看了武老师的书后,座右铭改为“更好的做我自己”。新的一年计划只身去深圳打拼,没有朋友没有亲戚,这决定肯定会遭受反对,该如何应对这种反对带来的焦虑?
武老师给出的答案简而有力——
“问自己内心,你想要的是什么人生?”
申老师分享中反复提到自性化,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一个人能充分实现自己的自性化,这份生命就是饱满的。
如何充分实现自性化?武老师常说的那句——“成为你自己,做你生命值得做的事情”。
这也是应对中国式焦虑的核心办法。
我们为什么会中国式焦虑?
中国式社会意味着集体主义社会,集体主义社会意味什么呢?
在农村,你家来了哪位客人,最近女儿嫁人了,儿子高升了种种情况,不用说自然全村晓。
所以中国式焦虑背后有个概念叫“所有人”——做什么所有人都盯着,需要所有人认同。
所以为什么焦虑?为什么彷徨?
是因为你不是管你自己活着。
除了成为自己,还要找到自己的家。
家也是一种疗愈。
申老师很喜欢拆文解字:
治疗:治,左为水,右为台,水多了需要搭台防御。
治愈:愈繁体字,上为舟,水能载舟,讲究的是如何驾驭水。
家:上面宝盖头,象征屋子。下面“豕”,义为猪,实为“孩”。孩子像种子,是核心 所以又通“核”。“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说的便是如此。
西方的《绿野仙踪》,东方张艺谋导演的《归来》,都是寻找家的疗愈。
家是什么?
对父性来说,责任、勇气、担当是疗愈的源泉。男性丢失了,就找不到家。
对母性来说,抱持、柔软是疗愈的源泉。女性丢失了这些,就找不到家。
病,大多是憋出来的。
丢失了,就把它找回来。
憋住了,就表达出来。
万物生而有翼,为何匍匐前行。
不妨充分的接受丰富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带来的冲击,把它完成,同时关照好自己的内心。
最后用武老师的人生三愿,共勉之。
一、和孤独达成和解
二、在值得珍惜的人面前毫不犹豫地真诚
三、在现实世界中疯狂走一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
我是姚卉。
姚黄魏紫,奇花异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