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出差外地,见了几个老同事,可能是有人发了朋友圈,于是我的行踪被暴露了。
第二天上午,收到一个陌生人加我微信,说是我之前的老同事,但是却记不起他是谁,只觉得名字挺挺熟。
后来,聊了会儿才想起来确实打过交道,那时我在总部,他在机构,我是他们的督导,会经常审查他们的数据,而他就是负责数据分析和上报工作的。
那时,总部要追一个指标,那个指标很虚,和业务发展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是总部要求很强硬,要求机构必须达成。
如果达不到要求,整个机构奖金一半可能会泡汤,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这家机构所有业绩指标都很好,只是这项指标一开始很差,后面很神奇的攀升。
我感觉有点不对劲,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们有数据造假的嫌疑。
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如实上报,因为这是我的职责;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想了很久,最终选择二......
我知道,从工作角度,这不对,虽然我只是一种不作为,但也可归为渎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机构所有人都做的很辛苦,而且也换来了该有的成绩,我觉得因为一个扯淡的指标把人家全年的努力都抹杀,真有点于心不忍。
况且,负责数据那哥们人很不错,日常交流中,我感觉到他认真负责,很厚道,他这么做也是为了整个机构。
如果爆光这事儿,他是首当其冲的受害人,内部处罚很重,他的仕途也会受到影响。
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我坏了规则,没再追究这事儿......
这哥们现在已经跳槽到另外的同业公司,位高权重,他说,如果当时因为这事儿受了处罚,就有了污点,不可能有现在的位置。
所以,他很感激我......
我不是说这么做一定对,甚至回想这事儿,我还一直陷入到一种矛盾之中。
恪尽职守应该是一种职业素养吧?可当与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到底应该如何调节?
我们应该理性遵守那些明文戒律呢?还是可以适当的以感性良知为决策依据?
倘若以感性良知来决策,那么底线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也许只有具体的场景中才能有确切的答案。
类似的事儿,我高中时还干过一次。
我们学校是在山区,军事化管理,校风很严,曾有学生偷了别人的文具,便被勒令退学。
一次零晨4:00左右,我去教室读书(良叔很刻苦的),发现教学楼有一个阴影,似乎对方也发现了我,迅速躲进了厕所。
我意识到可能遇到贼了。
我有路见不平的心,但是又害怕冒然进了厕所被袭击,所以就站在外面,僵持着......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天都快亮了,那个黑影出来了。
我一看,天呐,我竟然还认识他,他是一个复读生,经常一起打篮球,虽然不熟,但是都知道对方。
他颤抖的说,自己是第一次做这事儿,还给我看,他偷的都是词典之类的东西,他说值钱的东西他都不敢拿。
这些词典也卖不了多少钱,只是多少能改善一下伙食。(他家在山里,条件很差)
他求我放过他,千万不能说出去。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让他先把词典放了回去,他赶紧点点头,一溜烟的跑了......
那个年纪遇到这种事儿,也是个考验,那时的我,很单纯,也很向上,觉得这种事儿,还是要告诉学校,因为这是犯罪啊,我怎么能纵容呢?
可是,又觉得会不会把人家的前途给葬送了......
无奈,给我妈打了电话,说明了缘由,没想到老妈很坚决,不让我告诉学校,她说:
“你去找那孩子说一下,以后不要再犯错,如果再发现他干这事儿就会告诉学校。”
我招办了,那老兄自然是千恩万谢。
后来,听说他考上了985院校,现在是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据说已经拿到了C轮融资......
我讲这两件事儿,都是真实发生,写了,也不是想讲什么大道理。
就是想借机感慨一下,我们生活在教条的世界中,这些文字组成的框架,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
但是,细想一下,这些框架往往是在真空下生成,到了现实中,总会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到底是秉承,还是打破呢?
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决定,但是,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我们,也许在心底已经为每个场景匹配了答案。
当你遵循这个答案时,已经无所谓对错,仅仅是心底有个声音在告诉你,你应该这么做......
好了,这放话题就聊到这里,你有没有遇到过两难境界?欢迎留言告诉大家。
良叔小随天天见,再坚持20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