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文章,不到十篇,结合课件,已经领悟大概,叨叨讲她的逻辑是写作的底层逻辑,确实是这样。
主题的确定
最难是主题的确定,因为急和懒,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停留在想问题的最初阶段,而主题往往隐藏在很多事件背后,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才能得到它。并且得到它,也要走正确的路径,我自己觉得叨叨讲的重点是:
1.从生活中找到触发感悟的点,自我追问
我自己经常会有感悟,但是那些感悟往往停留在感悟阶段,一两句话发到朋友圈,完事了。但其实我们错失了很好的写作资源。如果能追记一下触发自己感悟的那个时间节点——如生日,纪念日,某个计划到期的日子;或者是触发感悟的那件事,抑或是触发感悟的某些群体现象;细细的追问,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我们会在写字的时候更有掌控感。
2.独立思考能力很重要
我很少会独立思考,从小到大喜欢躲在人堆里,人云亦云,觉得安全。但是这种安全带来的是个性的缺失和独立能力的欠缺,最主要就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叨叨的几篇情感文和干货文,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主见就不会被别人被时代牵着鼻子走。
与主题相关的论域
确定主题后,有相关的一些话题要讨论,比如工作不快乐的原因,里面就涉及到工作领域的很多话题,比如冒险与稳定,赚钱快与慢,,喜欢与擅长,意义与养家糊口;这些矛盾是讨论这个话题避不开的几个方面,想清楚,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你能输出自己影响力的前提。如果想不清楚,自己都昏昏然,又怎能写出清晰明了的文字呢?
这些论域,得能击中读者的痛点。比如,《为什么工作总是让你不快乐》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大学同学的例子,稳定了嫌枯燥,给你挑战又不敢接,这个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这些我猜也是大多在职场已经干了几年的人共同的心声。这样,提出一个能击中读者痛点的问题,并且能尝试着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有道理,大概已经很牛掰了。
故事的作用
有了主题,有了相关的话题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就是要找到好的能佐证观点的例子,这些例子在写作之前是感慨的触发点,在写作中就会变成论据,同时还要再找与观点相关的其它例子,这样例子与观点之间形成紧密的论证关系,就会让读者觉得很清晰,很有道理。
故事还可以起到调节文章气氛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故事可以使读者读起来没那么累,如果是情感类文章,还要注意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在那个地方要多加笔墨。
顺序和详略
叨叨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欲罢不能,最重要的原因是干货满满,思路清晰。清晰的顺序是清晰思维的外化,详略也是。知道主题是什么就会舍得删减,我自己没有列提纲的习惯,经常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往往是写完千字文,发现已经离自己出发的地方万里之遥了。这些弊病从根上说都是主题不够明确,再说深了就是对一个问题想的不够透彻,没有追问,因而被惯性牵着鼻子走,把很多故事中无关紧要的细节都呈现出来,最终被文章本身牵着走,到结尾处,不得已草草收场。所以,我自己觉得,顺序和详略的问题都是要再解决了主题问题之后,列大纲时应该考虑的。上次我写的《你很爱妈妈,却爱无能吗?》,就是事先没有构思好,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感悟,但是对于这件事,自己并没有更深的追问和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文章写出来的样子已经离自己当初构想的样子相去甚远了。
底层逻辑就是那些最基本的逻辑,这件事我怎么看,我为什么这么看,我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如果这三个问题想不清楚,那就接着想!学习心得,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