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张居正讲解说:遵,是循。道,是中庸之道。途,是路。废,是弃。已,是止。
孔子说:那索隐行怪的人,固然不足论,至于君子,择乎中庸之道,遵而行之,已经在平正的大道上走了,却有不能笃实用力,走了一半,就半途而废。这是他的智力虽然能够理解认识到,但是仁德修为不足,当强而不能强。如果是我,一定有始有终,一定走到底!
朱熹注解说,虽知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能强者也。圣人在此,一定勉力自己去做,因为至诚无息,不敢半途而废。
知道,但是不去做,那不是真知道;知道了,也践行了,但是不能坚持,还是因为不是真知道。都没能够知行合一。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没有志向。学习第一是立志,有志向,日日都有目标,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不能允许自己止步于此。
能不能坚持,关键在有没有志向。小时候父母老师都会问我们的志向,都知道要立志。到了工作上班以后,一切只盯着赚钱升职搞定客户,把自己的志向搞没了。志向成了小孩子的事,成年人没有志向,就是行尸走肉,就是随波逐流,就活不出自己来。如果你有一个志向,比赚钱还重要,你就可以尊道而行了,这道,就是通往你的志向的大道。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之德,知之尽,仁之至。那索隐行怪的,惊世骇俗的,哗众取宠的,欺世盗名的,忽悠下愚的,都不是中庸之道。君子依道而行,既不去索隐,也不去行怪,一切依顺着这中庸的道理,终身居之以为安,而不肯半途而废。执守中庸,而不以有道自居,不求见知于人。即便遁世而不为人知,他自己心里确然自信,也无怨无悔。这与求惊人之语,惊世骇俗之行,以引人注目的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只有圣人,才能战胜自己的虚荣心。这是智之尽,仁之至,不需要勇,自然充裕自如,是中庸的成德,唯有德造其极的圣人,才能做到。
以上是第十一章,以智勇仁三达德为入道之门,篇首用大舜、颜回、子路的故事来讲,大舜是智,颜回是仁,子路是勇,这三个品德缺了一个,就不能造道而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