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这句话,出自我初中的最后一任同桌之口。
以下的文字是写给我自己的。关于我的成长,不需要别人能感同我的身受,只是希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在我有限的生命里留下一丝痕迹。
我的对话只是自己的独白。
1.独立
自能成羽翼,何别仰云梯。
我在泉州生活已经两年了。回想这两年,脑海中出现的片段总是悲多于喜:雨夜里自己打车回家;生病了自己走去医院看医生;自己吃掉煎坏的荷包蛋;自己去培训机构联系辅导老师;自己去超市里买两箱牛奶,再费劲地拎回家……无数次被成绩打击得遍体鳞伤,也都是自己扛下来的。或许其他同龄人还在依偎父母,我已经在独立的路上,越走越强大了。
提起独立自强,我便最先想到绝世的民国才女张爱玲。她说:“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花钱的地步,那是严格的试验。”——这句话评价的是她向回国的母亲要钱时,那种“琐屑的难堪,一点一点毁了我的爱”。少女张爱玲逃离父亲家之后,在母亲的一点庇护之下,狠心念书,发誓要拿全奖去伦敦大学,结果考了整个远东区的第一名。可由于二战,她只能入读香港大学,在香港期间也是丝毫不敢放松,每学期都要拿全奖,她再也不愿经受向亲人要钱的耻辱。22岁的她,已发表了近18篇小说……
她未经过青涩的摸索期,一出世就技艺圆熟、惊艳四座。年轻的张爱玲很快实现了经济独立。尽管她自称写文章“慢而吃力”,但这时她已能依靠这种天赋争取来之不易的自由,她终于摆脱了长久以来被贫穷压迫的噩梦,通过写作实现了基本的经济保障。
再回头看看我自己,好像独立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反正人迟早都要学会它,只不过有的人早一点,有的人晚一点罢了。
2.孤独
也许是几个朋友一起说笑,发现自己总也插不进话去,只能附和着别人的聊天,尴尬地笑笑,后来他们三三两两地散了,大家都没发现还有你是一个人;也许是在某节体育课上,女生们都扎堆儿在一起,唯独你,一个人站在树下,眼神呆呆地凝望着球场,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有努力让那些寂寞的手势显得落落大方些。那一刻,好像是孤独……
我慢慢地发现自己越来越挑剔,找不到想说话的人,也没有可以彻夜流泪的电影,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时刻,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干所有事情,不希望别人来打搅我。有时候,我甚至会故意推脱掉伙伴们约的一起吃饭,推脱掉他们计划的周末一起出游。我似乎理解了那句话: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往往才是真正的孤独。
我读了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读了陈果教授的《好的孤独》,也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加缪的《局外人》。在与那些孤独的灵魂对话时,我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我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我便不再孤独;而当我不这么做时,好像永远都处在孤独的状态,我跑得越快,孤独感追得越紧,我将不断找寻柏拉图寓言中的另一半,最后失去耐心,匆匆离开。
其实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我愿意试一试,至少,可以保有多一点的自我,做一个完整的自己。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一个人想要成长,大概就要从走向孤独开始吧。孤独从来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但是往往在孤独的时光里,我们是可以快速成长的,这种环境逼迫下,你学会了一个人承担,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时刻。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3.努力
学习很苦,初三很累,没有人喜欢日复一日的加班读书……但是这个世界不会因为黑夜的降临,懈怠和熄火。
习惯了在天朦胧的时候起床;习惯了带着惺松的睡眼洗脸、刷牙;习惯了边走着边咒骂着可恶的教育制度并计算着距离星期天的时间;习惯了在老师查过人时匆匆忙忙的去趟厕所,回来再趴在桌子上睡会回笼觉;习惯了课上满脑子的睡意直想让自己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睡去;习惯了把书堆的高高地,假装低着头看书,却把头放在书上的一刹那安然睡去……
我大概是从倒数30天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努力的吧。之前的日子,也不知道整天在忙什么,没有丝毫的紧措感。后来是因为看了我同桌给我写的留言,确实被触动了。他说了很多。他说我具有南宋的文人心理:总喜欢忆往昔繁华,想着未来的光复。说白了就是不切实际。他还告诉我,我应该活在当下,并且他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我,冲刺中考。从那天起,我就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当下,全力以赴。起码不能辜负了自己。
拼尽所有努力的感觉真的没有想象的轻松。因为我当时处于服药期,睡着之后是很难自己起床的。五点二十的闹钟,我常常听不见。为了把我叫起来,我的小伙伴就在我耳边各种叫,把我拉起来做操……我也努力地用意志力叫醒自己,逼迫自己起来读书……总而言之克服了重重困难,我终于在五点半的时候起床了。每天只想着一件事:我再坚持坚持努把力,一定要考好高中!最后十几天,我基本上都没有吃过一顿正经的晚饭。一瓶牛奶,一个面包就当是解决了。然后就坐在班里一直做物理化学的习题,直到晚自习上课。有时,我同桌回来的时候会给我带几块儿蛋糕,那样我就很满足了。晚上9:50放学后,我还是自己留在班里多做了四十分钟的练习,到十点半才回家。好几次我都是年段最后一个走的,黑乎乎的楼道,的确让我害怕极了。可是我记得当时的我,在一周之内,化学从76分提到了91分。
所有的努力都会被看见;所有的期盼都将被成全。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所以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我努力跑过了,世界会给我让路的。
八月的晚风一定可以吹来很多好消息。这么不平凡的开头,也一定有足够精彩的结果。
4.舍得
长大后的再见,都是悄无声息的。我也在一次次的分别中,学会了舍得。毕竟,时间和空间总会把人隔成两个世界。
离开北京的两年,我和最好的两个朋友一直都没有断了联系。一个L,一个W。偶尔还有一个T。最开始的几个月,我经常在半夜的时候躲在被子里哭。我想念那时的314小屋,想念2班的同学老师,想念那座承载了我13年的成长回忆的城市。好像哭着哭着也就习惯了。可后来我发现,当我还在原地怀念我们曾经的美好,难过于对方既熟悉又陌生时,她们已经在继续向前走了……
Twins在歌里遗憾:“还未学习怎么纪念从前,便发觉要懂得拥抱明天。”
时间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残酷。它不用做什么,只需静静等待,就能让曾经一起谈天说地的人变得陌生。也许是因为学习忙碌,也许是因为仅仅靠打字无法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她难过的时候,能抱着她哭的人不是自己;自己想分享开心的时候,却恰巧赶上对方的忙碌。彼此间的聊天次数越来越少,话题也变得稀有起来。
在和L聊天时,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了自己与她之间的差距。那种差距和莫名其妙的无所适从感,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的。果然,感情变淡的过程无迹可寻,让我捉摸不透。前几天,我知道了她跟人大附的本部icc直签了,我真的从心底里为她感到高兴,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挚友而感荣幸。欣喜之余,便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我竟开始害怕她越走越远……最后,我就被落下了。
母亲说,人到了一定的层次交的朋友都会不一样的。她不会原地不动等我,她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而我要做的,只有努力让自己朝那个方向奔去。
即使最后的我们真的走散了,我希望我也能坦然面对。当她离开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感谢她陪我走过的这一段路。
人生的种种相遇,不过是为了之后的分别埋下伏笔。
5.情绪
我的情绪不听我的使唤了。
我仅希望能有指尖一点的孤勇热烈,扼杀低落的孑然一身,和看起来欢愉的死寂。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些陌生又犀利的字眼会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可能上着上着课,眼泪就不自觉地下来了;可能别人的一句话,在我看来都像是一把刀,在往我身上捅……同学、家长、老师都跟我说同样的话,叫我看开点,高兴点。殊不知,这就好像他们在对着一个哮喘病人说:“周围都是空气,你快呼吸啊。”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点我早就明白了。刀子没扎在自己身上,永远都不知道有多疼。
为了控制情绪和安眠,我每天都吃着那些让人恶心的药。日复一日。如今,我最痛恨的就是吃早饭,每当饭后的两个小时,恶心感便犹如大海里的苦水,在我胃里不停翻腾。
或许,学做情绪的主人,也算是成长的必修课吧。
支撑我走过这几个月的东西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父亲母亲忙碌地为我奔波;可能是同学的理解和包容;可能是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有的“早安”;可能是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舒畅的叹息;可能是去冰的七分甜奶茶;也可能是几个月后的高中生活……
写到这里,有些话我不能再往下说了……
总而言之,哪怕灰头土脸的时候,也不要怀疑,你就是最独一无二、最鲜活可爱会发光的自己。 未知的道路也一定盛满阳光,希望所有的等待都是心想事成和如愿以偿!
最后分享一个在某公众号看到的有关人间温暖的东东:
写在最后:
在人生这份考卷上,成长是一道必答题,每位生而为人的答题者,都无处逃避也不能拒绝。
很多时候,长大是一瞬间的事。也许你还未配妥刀剑,出门便已经是江湖。伴随成长而来的,有好事,也有坏事,还有的时候,甚至会伴随着多多少少的痛苦折磨。
人总要经历点什么才能长大。
We can do anything we want to do if we stick to it long enough.
祝我开开心心,永远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