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本书快一半的时候,我逐渐体会到了本书的魅力,也看到了一些不同于我以往听到的声音。
之前已经提到了,群体是靠形象思考的,那么有什么能激发群体的情感呢?有些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可以看出,它们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这些因素就是民族、传统、时间、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
作为学生,我比较关注的就是教育,一直以来都觉得教育是改变我们现状的唯一途径,然而作者却说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样的行当里想要取得成功,根本不需要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有一丝的惶恐,毕竟十几年来学习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但是也不无道理的,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我们朝夕奋斗的目标都是为了进入我们心仪的学校,然而等我真正上了大学以后,却发现大学的教给我们的依旧是一些课本的知识。转眼间我已上了大二,然而对于未来,我该何去何从,却任然没有找到方向,只能一直停滞彷徨。我也还没摸索清楚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可是转眼我却快要步入社会。今天才开始思考,到底十年寒窗是为了什么。突然觉得,似乎我应该看更多的书,教科书直接给出的标准答案固然是好,可是听听社会上不同人的见解却能让我看到立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