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是日本现代作家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作品以1950年发生于京都鹿苑寺的一起举世震惊的纵火案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一个天生口吃、形容丑陋、与世隔绝的少年从崇拜金阁到焚烧金阁的故事。
书中融入了作家对美与存在、虚妄与真实、悲剧与毁灭的探讨,而使得金阁之火成为了某种饱含隐喻的哲学象征,在代表了永恒之美的金阁和代表了现实世界的人生中抉择不定,最终为了获得所谓的人生而将金阁焚毁的故事。
在创作《金阁寺》这部小说前,三岛曾就案件的详细经过和犯人的经历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小说中多处情节皆与真实案件完美契合,然而《金阁寺》却绝非作者对案件的简单再现,贯穿小说始终的“金阁”也并非现实世界的建筑物金阁寺本身,而是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在三岛笔下, 《金阁寺》中人人都是罪恶的,有为子背叛了情人;柏木对他人施虐、亵渎;母亲遗弃了父亲;寺院的老师嫖妓。而沟口要步入这充满恶行的现实世界, 唯一可行的就是从内心对于“恶”的渴望到行动上施恶。
“恶”既可以使他摆脱孤独,步入现实人生,同时也可以使他彻底挣脱观念世界中绝对美的束缚。于是当他脚踏在陪美国大兵逛金阁寺的妓女肚子上时, 他感受到的是“喜悦”,是“满身上下充满的亢奋”。他的喜悦来自于在那一刻“美”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他感受到了“恶”是足以抵抗“美”的强大力量。在三岛看来, 这正是其从认知走向行动的实践。
三岛在《金阁寺》中似乎演绎了这一原理:沟口到金阁寺当了僧徒之后长住金阁寺。关于这一点还是要结合真实的日本历史来看,时值二战末期,日本本土遭到空袭,京都部分地区疏散了。面对眼前历尽沧桑的金阁寺, 此时他一方面不希望金阁遭遇空袭的危险;另一方面又觉得也许金阁将在空袭中化为灰烬。于是在他心中, 金阁又增加了一层悲剧性的美。
三岛将金阁置于与沟口同样的命运中,二者之间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在他看来(同样也是在读者看来),金阁虽然堪称一种坚固的美,与实际上却与自己脆弱的丑陋肉体一样脆弱,并且存在同样的危险。然而战争结束后,金阁没有毁灭于战火,此时的沟口心想:“我和金阁的关系已经结束了。”战火也无法摧毁的金阁显示出了其顽强而强大的生命力,他将注定在金阁阴影的笼罩下卑微地生活,而不能踏入他所向往的现实生活一步。
纵观《金阁寺》全文,可以看出沟口纵火焚毁金阁有一个明显的动机思路,即:金阁是什么?——是“美”;为什么烧金阁?——出于对“美”的反感。在我看来,三岛就是从挖掘沟口焚烧金阁这一在世人看来荒诞不经的行为的内在必然出发,来构筑其审美观念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