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五维设计”是洪山区“张新华名师工作室”承担的省级重点课题,五维分别是指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科性质五个角度。
下面以《提示语与标点符号的用法》一课为例,从五维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学情方面,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对标点符号的用法不是很了解,书写起来比较随意,有的学生甚至整篇作文“一逗到底”。《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部分的要求中明确规定“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基于这样的学情,设定了本节课的目标为标点符号。但是标点符号的内容驳杂,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选择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点即“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因为这个点涵盖的内容包括冒号、逗号、顿号、句号、引号等。
由于上课的班级是七年级,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比较多样,有听歌谣、有歌诀、有上黑板板书、有小句子竞赛、有大片段PK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选取的课内文本和学生习作,旨在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提升兴趣。
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按照“五要素法”,遵循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活动外显化、行为对象具体化、行为条件情境化、行为程度精确化等原则,明确陈述本节课学习目标为“在写作时能根据具体语境运用并书写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这个目标在陈述上比较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其中“根据具体语境”指向“条件”,“运用并书写”指向行为动作,“在写作时”指向行为对象。
第一环节为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使用的动画视频《标点符号歌》。要求学生认真并做好笔记,从语文学科性质来说,“倾听”的能力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本环节设计一方面于开课之初通过调动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快速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从简单的单个标点符号入手,到后面的各种标点符号综合运用,这是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渐认知规律的。
第二环节为找规律环节,本环节举例的所有句子均来源于教材,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这样就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找规律上:第一个例子同样的一句话,将提示语的位置进行了变化,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即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之间位置关系了吗?”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在头脑中把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能力。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亟待需要的,也是语文综合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两种能力。后面设计的歌诀,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记忆;并辅以选择题训练,选择题方便快捷,用时短可以快速检测本时间段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