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什么?我想已经有太多经典来解释了,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和看法:首先,金刚经是佛教的主要经典,但并不意味金刚经就应该晦涩难懂,只是因为古文和流传的原因,很多时候有太多歧义解释;其次,从来不认为学习佛教经典就应该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至少从我读金刚经的过程中得到的是这样的体会。
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辩证法,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这个故事也是我在网易公开课上的哲学课里看到并得到的启发的,是一个关于匹诺曹的故事,匹诺曹是西方童话故事里的一个木偶,仙女给匹诺曹下了咒语,如果匹诺曹撒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而且随着撒谎的严重程度(先不解释撒谎的严重程度是什么)鼻子会越来越长,那么我们假设匹诺曹的鼻子的标准长度是5厘米,那么按逻辑他的鼻子如果大于5厘米就是在撒谎了。
突然有一天,仙女问了匹诺曹一个问题“匹诺曹,你的鼻子变长了么?”
匹诺曹有两种回答方式:
回答一:没变长。如果这时候匹诺曹的鼻子大于5厘米,那匹诺曹就是在说谎,则鼻子会变长,撒谎的程度也越严重,鼻子就这样会持续变长,无限长(高数概念);而如果匹诺曹的鼻子等于5厘米,那匹诺曹就是在说实话,皮子就不会变长,一直保持5厘米的长度。可以说在回答问题之前,无论鼻子长短,在回答问题之后鼻子的长度都是遵循着经典的形式逻辑的方式有一个确定的变化结果,即:说谎就变长,说实话就正常。这是一个遵循着明确因果逻辑的变化。也是我们日常经常习惯和喜欢的思维方式。
关键是第二种回答:变长。如果这时候匹诺曹的鼻子大于5厘米,则匹诺曹在说实话,则鼻子会逐渐变短到5厘米,但是当变短的时候,匹诺曹又是再说假话,所以鼻子又会开始变长。如果按之前的明确的因果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理解的话,匹诺曹的鼻子是一会长一会短的。但是,其实第二种回答在现实的物理世界里没法真正确定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变短的,也许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一个程序,有点类似递归自调用的函数,但是也并没有描述出答案二后的匹诺曹的真是情况。
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既变长也变短,同时。这听起来很诡异,但是这就是实际的情况,物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量子实验叫做“薛定谔的猫”(请百度,不赘述),基本上讲的就是这个。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刨根问底的时候,就会是一种自相矛盾但又和平共处的状态,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辩证法”,辩证法集大成的大哲当属黑格尔,算是古典哲学家研究这个到顶的人了,但是并不是黑格尔的发明,自古就有很多先哲的智慧都包涵了辩证法,下面就列举一些:
“我知我无知”——苏格拉底
“永恒不变的就是变”—-《易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释迦摩尼
二律背反——康德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那么之所以要将这个匹诺曹的故事,就是要为大家接下来理解金刚经做准备,我看了好几个版本的金刚经译本,说老实话可能还是我资质不够,总觉得很多译注最后会说的比较悬,让普通人很难理解,所以,本着佛家要推广(普度)佛法给所有人(众生)的教义,我就先讲这个匹诺曹的故事,因为后面我所做的注释基本上会把这个故事所阐释的辩证逻辑应用到各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