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生下女儿那阵子,作为新手妈妈的我一下子变得手忙脚乱的。小孩子有什么风吹草动,都担心得要命。
坐月子那个月女儿一天拉六七次大便,还有睡觉的时候,手会突然颤抖。婆婆说带了这么多小孩都没见过这样的,叫我赶紧去医院检查。去儿童医院做了一轮检查后,对于大便问题,医生说是乳糖不耐受,要在每次吃奶前都要喝一种叫乳糖酶的东西才行。乳糖酶这东西可不便宜了,刚出生的孩子一天喝七八次奶,这样花费不少钱,还麻烦。于是等婆婆一走,我就不再给孩子喝这种东西了。每天给母乳喝,没几天女儿大便居然正常了。而对于手颤抖的问题,医生看完检查单说结果都没有问题,刚出生的孩子都会有这情况,过段时间就好了。果然,三个月后,孩子手颤抖的情况竟然消失了。
当我看到美国作家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所写的《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时,我想起了我以上的经历,我差点儿就变成了书中所提到的患有担心焦虑症的家长。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是源于作者在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期教育相关工作的经验。作者提出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头等的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更幸运的是,孩子的大脑里本就拥有成长需要的所有因素。如果我们肯有爱但不加评判地观察他们,他们会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
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去分析学龄前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在我们大人角度看起来不寻常的动作和行为,却是因为我们以我们所谓大人的身份去评判和否定他们,而导致孩子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孩子,不能真正拥有孩子该有的童真和享受的快乐,其实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让时间证明我们的孩子无论是身体或智力方面都是正常的,请相信我们的孩子,有时候他们慢一点儿真的没多大关系。
在此分享一下我从书中领悟到的“三不要”原则:
1.不要过早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观察力和专注力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尽管他或她在你的眼中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子。当了快两年妈妈的我,现在时常为孩子的不平常举动而感到惊讶。她会在一本书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颗小星星,然后兴奋地告诉我。在洗澡的时候老是指着毛巾说兔兔,原来毛巾里真画有一只兔子,这是连我这个买毛巾的人都没留意到的事情,却给一个还没到两岁的小屁孩给发现了。
对此我很认同书中作者提出孩子所处的环境就是课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在,我们就能找到可供其学习的课程。另外作者还说到一种与孩子互动的方法就是问问题,特别是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能让我们了解到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知道他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做一名有爱的观察者,在孩子找到属于他最佳的学习区域时,我们能做的是不要打扰他,让他自由发挥,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他。
2.不要拿标准来衡量孩子
有时候我真的很讨厌身边那些过于关心孩子情况的人。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有些孩子很早会翻身爬行站立,有的却迟迟未能学会说话。我的孩子曾因为快两岁了,但有一对牙齿迟迟没有长出来的事情而被两位邻居拿来说笑。我姐的儿子一岁八个月才会走路,三岁才学会说话,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可想而知当时这件事情肯定困扰了她很久。但现在她的儿子六岁了,能走能跑能说,一切很正常。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书中提到一些研究表明近10%自闭症儿童在他们成年后就会消失。对于患有的多动症幼儿,很多症状到中学就会消失了,但很多家长仍然对此担心焦虑,担心孩子达不到预期的期望。他们用过于标准的尺来度量自己的孩子,导致问题儿童越来越多,请把心放轻松,让时间来说话吧!
3.不要过早摧毁孩子的童年
记得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卖洗衣粉的广告,广告中的妈妈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她说宁可让孩子在户外玩得全身脏兮兮的也比在家里玩游戏强。这是一位多么聪明的妈妈呀!可是现在有多少家长是让孩子的童年是在手机、平板电脑面前度过的,又有多少孩子的童年是奔波于各种培训班、补习班中的。现在的孩子活得真不容易,尽管现在生活和物质水平提高,不忧吃不忧穿,可是我们倾听过孩子的声音,这真的是孩子们想过的童年吗?
最后作者巧妙地以孩子们搭建沙堡的故事作为全书的结尾,并令读者们引起反思。从以前的通过自己双手搭建的沙堡,到现在商店的直接售卖沙堡形状的桶,只要把沙子倒进去,一个沙堡就做好了,这看似简单方便的事情,却一下子剥夺了孩子辛苦创作的过程,因为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正如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缺席,是用多少零花钱也弥补不了的事情。
每个小孩只有一个童年,请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快乐地过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