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培训师,需要快速的学习和吸收。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买了各种各样的书,听书、看书,孜孜不倦的学习。看完了、学过了,大多也就随手置之一旁了。那么,如何能吸收书中的智慧,让书中的知识为我所用呢?
在看到袁老师的《化书成课》后,感觉这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门课程。于是,7月8-9日,我来到了成都,来到了化书成课的课堂上。
来之前,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化书成课是怎么化书呢?是用一本书成课,还是用多本书呢?两天的学习了解到,可以用一本书中的观点,深入拓展自己的思维,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和反馈,梳理自己的思路,一本书就可以是一门课。
也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大量吸收同一类主题的知识,可以采用多本书中的知识,快速的搭建体系,多本书化成一门课。
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别的书籍,管理类、心理学、历史类,触类旁通,不同领域的书化成一门课。
两天的学习,让我打破了惯性思维,有两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 分类----不要局限于书中的思路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按着书中的目录来进行梳理。老师说,最好不要看着作者的目录,以免自己的思维受到影响。可以从中筛选内容,重新分类归纳,重新整合,梳理出自己的思路。
二、 延伸
确认重点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延伸思考。
没有反思和延伸的内容,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时间或内容所限,快速阅读是大家常用的方式。而袁老师告诉我们,她阅读一本书通常要三四个月,在阅读的同时思度思考,反思经验,建立自己的体系,虽然时间用得长,但一本书读下来,基本上这个领域的书就不用再看了----少即是多。
两天的时间,有两项技能让我受益匪浅。
新技能get1:化枯燥为有趣----书中内容变活动
以前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只是设计哪个地方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工具或案例研讨,从来没有细分过哪类知识用哪种学习活动,让学员的学习更有参与度、更容易实现转化。
例如像概念性的知识,如何转化为学习活动呢?
记得有一次在参加一个TTT的课程的时候,一位讲生产管理的老师去讲他的课件。第一张PPT是什么是班组长,PPT是这样的:
然后这位老师是照着PPT念下来了这样一大段话,效果自然也不好。因为班组长的培训是比较不喜欢这种长篇大论的东西。现场另一位老师点评是建议用比喻的形式:最小细胞或者是兵头将尾。当时觉得是这种方法还是比直接念的方法好一些。
学习了袁老师的概念性知识转化为学习活动的三种方法:搭积木、连线和打破部门墙后,这种概念性知识就可以用打破部门墙的方式,让学员更加深入认识自己的角色。
如果说念定义让学员打呵欠,比喻让学员稍有兴趣,那么这种打破部门墙的方法就是让学员既动脑又动身又动口,一下子就能抓住学员的注意力,引起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新技能get2:化繁为简----提炼流程化书法
对于一个故事性的内容,我们常常是一笑而过,觉得只是辅助内容,价值不大。那如果是看到一个成功的销售故事,我们就可以根据故事提炼出一个适用的销售流程呢?如果是看到一个失败的开会案例,我们就可以根据案例梳理出有效的开会方法来呢?如果是看到一个面试的情境,我们就能总结出一个面试的话术来呢?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你觉得功力大增呢?
只要这三步,你也可以做到:
一、 根据描述,梳理成做某事的流程;
二、 针对流程,进行探索性思考:
别人能否做成?会遇到什么问题?步骤顺序调换会如何?能否删减?能否设计成通用流程?
三、 对流程进行优化。
这样,一段内容就被提炼出来,基于你自己独特的思想,
变成了你的一个流程或工具,是不是特别好用呢?
诸如此类的工具,在课堂上还有许多。虽然是短短的两天,但对我的思维训练和拓展有了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有了看书的方法和运用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开发自己的一门课程了。让我们一起化书成课,化知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