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校长通知,说是上午第四节课不再上,有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都很高兴,难得放松一下,而且全体师生一起,多热闹!
第二节时剧团的演员们就来了,紧锣密鼓地布置好场地后,就开始在露天的操场舞台上画着妆。我悄悄走近,打探他们即将表演的内容,他们说准备唱经典名段和爱国教育片段。演员虽以中老年为主,状态都不错,说是因为喜欢才从事这个行业的,这次是应市宣传部和教育局之邀,来校园普及传统文化。
一位打扮成新娘的美女走上舞台中央,主持人说,这个节目叫《抬花轿》,你们说少点什么?大家异口同声:花轿。然后,主持人挑选几位学生表演抬花轿,本来只需要四位轿夫,结果跳上了六位,学生太积极,就都表演吧。
不愧为专业演员,优美的唱腔在操场上空回荡。几位学生也装模作样地配合着,现场热闹极了。
这段戏表现的是武状元娶周凤莲的故事,送亲的是周家义子文状元,“武状元把我娶,文状元把我送”,新娘子心里那个美呀!
主持人点评几位客串同学勇气可嘉,并借机告诉大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二个节目是《花木兰》,这个内容大家都不陌生,听得还算认真。花木兰的扮演者看起来已年过半百,但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全身心诠释着花木兰的风采。
两个节目之间,主持人会介绍豫剧知识,场下人群骚动,交头接耳,没几人听,我知道,不能怪大家,因为我们听不懂,可是,我希望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尊重。
第三个节目是《绣红旗》我们学校的女教师曾合唱过这首曲子,所以,情节我是知道的,故事中江姐因叛徒出卖,被关进了渣滓洞集中营,受尽折磨,得到信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她们在监狱绣红旗。可惜的是就在重庆解放前,江姐英勇就义,年仅29岁,今天,表演狱中绣红旗一段。
江姐的扮演者剪着学生头,身着蓝色旗袍,和四位穿着戏衣的演员扯着一面大红旗,她们或站,或跪,或蹲,虔诚绣着红旗,动作轻盈逼真,仿佛真的在穿针引线,歌声很具感染力,那些革命者对胜利的向往让人动容。
多好的教育题材,多好的戏曲,可是,我们的学生还是听不懂,他们在下面越来越高声地交谈着,甚至第一排的同学也有的转过身参与其中。班主任走到队伍中间去,情况略有好转。
精彩依然在继续,《老包铡美》,一位得过很多大奖的女老包出场,声音刚出,不少同学慌忙捂耳朵,太震撼。永城柳琴戏是河南一枝花,今天演唱的经典片段《回娘家》,年轻小夫妻走娘家,艳丽的服装,跳动的舞步,欢快,轻松,一把伞高高举过头顶,怀抱花篮。还有《红灯记》,铁梅的扮演者用铿锵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表演《穆桂英挂帅》时,为了营造更好的效果,好几位演员都披挂上阵,配合穆桂英演出,放学时间快到了,台上演员在卖力演戏,台下学生在尽情说话。放学时间到时,学生再也坚持不住,没等主持人把话说完,东南面出现一个大缺口,学生如决堤洪水般涌向教室。
这些演员毕竟是本市小有名气的演员,不知有没有经过这样的场合,有没有感到尴尬,但作为学校的老师,我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我想到了去年的一次活动,来自开封的大相国寺梵乐走进景区,据说,这是一支在欧洲参加过巡演的乐队,被称为“全球第一皇家佛乐”,那天广场上来了很多人,朋友送的票在后排,开始我挺担心看不到前面,但几个节目过后,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就呆不住了,只是乐器演奏,太没意思,不如回家。人们陆续离场,我们的凳子就可以往前移动,慢慢的,到后半场时,我们已经快要移动到最前排了,几十位身着袈裟的僧人投入地演出,几十种大小长短不一的乐器,发出不同的乐音,汇成音乐的河流,不知他们奏的什么曲子,只是觉得声音纯净,空灵,如同天籁,会让你浮躁的心慢慢安静下来。
可是,那天广场上的大人孩子,和今天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听不懂,很快就自动离场了,这些东西太高雅,欣赏不了!
那么,我们能欣赏什么?能看懂农村红白喜事时请来的脱衣舞,低俗的说唱,低俗的表演,围观的人却是热火朝天,不少孩子围着舞台高兴地跑来跑去。
难道,我们的孩子只配欣赏这种低俗的演出?我不想说读书有什么用,但是,我知道不读书连个戏剧都看不懂,这难道还不够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