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其中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叫姬发就是周武王,老四就是周公旦,剩下的七个儿子里面比较出名的就要数管叔鲜、蔡叔度这两位了,不过他们出名是因为他们联合殷纣的儿子武庚叛乱,声势浩大的和周公旦打了几年的仗而出名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伯邑考,做为周文王的长子,理论上将是要被立为太子的,但是史记中说,姬发和周公旦有能力,是周文王的左膀右臂,因此周文王就没有立伯邑考而立了武王姬发。而且从各种文献上基本都找不到伯邑考的有关记载,倒是《封神演义》和《天子传奇》里对伯邑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而且很细致很传神,连很多内心描写都写的很清楚,可以那不是正史,只是小说和漫画。
回到正史上来,作为长子的伯邑考为什么没有任何像样的记载,连死去的时间都写的很模糊,说他是在武王伐纣之前就死了。这里面一定有点问题,因为作为长子,关于他的记载还不如其它的几个兄弟,尽管不可能和姬发、周公旦相比,但好歹是长子,一点都不提及就有点太奇怪了。
还有一个,纵观中国的历史,废长立幼要么导致天下大乱,要么导致流血冲突,和平解决几乎是不可能。但伯邑考却异常的平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恐怕早已经淹没到历史的尘埃里了,这里就让我为大家抽丝剥茧分析一下事情的真相吧。第一个判断,真相十分的血腥,正史根本就没办法记载,因为史书是人写成的,要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这就决定了很多真相不为人所知。伯邑考有两个对手,一个叫姬发,一个叫周公旦,这两个都是厉害角色。关于伯邑考的记载肯定是有的,只不过被销毁了,谁有这么大的能力,除了武王姬发和周公旦我实在想不出会有谁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因为权力和诱惑,姬发和周公旦也是人,而且他们很年轻,所以他们做事不会犹豫,会很果断,没把伯邑考从历史上彻底抹去就不错了,只不过留下了名字,没有其它任何的记载。
对于伯邑考,我的观点是他有能力,但是遇到了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姬发还有周公旦,生不逢时,很多功绩都被姬发和周公旦所拥有了,不过请大家记住,文王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一个有能力旦没记载的王子,说到这儿就够了。
下面来说说管叔鲜、蔡叔度这两位仁兄,他们两个其实挺冤的,因为实际上就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造反,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提到了这一点。就算是造反,恐怕真正的原因是误会造成的,因为当时他们不在镐京,而周公旦、召公和太公望一直在一起,所以情况比较了解,而在管叔鲜、蔡叔度这两位看来,就是这几个人合谋夺取了成王的权力而已,既然这样我们就要讨个说法了。
很多战争的爆发是由于误解和分歧,信息的不对称眼中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就像现在的人撒谎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因为拿出手机搜一搜,可能你费尽心思的谎言就被轻易揭穿了。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想象的。战争是残酷的,因为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他都是灾难。
管叔鲜、蔡叔度既然是武王和周公旦的兄弟,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要不然哪有叛乱的本钱。但是后来曹、蔡两国却一直没有什么能人,为何?我看了史记的描写,大概有了一个判断,没有传承,何以为继!
曹国和蔡国都是小国,但内部矛盾尖锐,同时有反复无常,在政治立场上很不坚定,忽左忽右,又没有自知之明,该经常自以为是奚落其它诸侯国落魄的国君,这叫什么?这叫作死。
蔡国一直在楚国的淫威下艰难的生存,数度被楚国吞并,尽管曾经利用和齐桓公联姻来牵制楚国,但是好景不长,因蔡女的骄纵,被齐桓公直接赶回了家,失去了靠山。后来跟随吴国攻楚,遭到了楚国的报复,成为了楚国的一部分,至此灭国。
曹国的曹共公在晋文公重耳困难时就曾经以看重耳肋骨为由奚落羞辱重耳,结果晋文公称为君主后,直接就把曹共公抓到了晋国差点杀了,曹国也差点灭国。
又如曹国的末代君主曹伯阳是个夜郎自大的人,他听信了公孙强的鬼话,妄图称霸天下,根本没有考虑到国情,背叛了自己的大靠山晋国,举兵进犯宋国,结果被宋国直接灭国,曹伯阳和公孙强也被抓到了宋国杀死,至此曹国就彻底灭国了。
不作就不会死,曹国和蔡国太能作了,不灭国才怪,我想周的灭亡和姬姓诸侯国的灭亡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