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和同学L吃饭的时候,问他是直接会宿舍,还是去自习,他于是告诉我他不再考研了,我于是很是惊讶,毕竟也不过一个月前,他还在四处咨询考研事宜。于是我们将话题转向了他的想法。
在讨论过程中,他告诉我,他不想考研了,也不想考英语四级了(是的,大三的他还没有过四级),他对现在的专业没啥兴趣,他希望先工作两年,他对动画制作更感兴趣,希望就算是以后再考研,也是考动画制作相关方面的。
的确,他对动画制作是有兴趣的,这一点,我早就知道。然而,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视之如职业的想法,这让我大跌眼镜,毕竟我们的专业是工科,而动画制作更像是艺术专业。颇有些我在东四环,你在西三环的既视感。
我的理智告诉我,他的想法很单纯,不切实际。我的理智告诉我,即便是他现在放弃考研,过两年之后,他也很难再想起来考研,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更何况考的是动画制作专业了。
然而,我的感性又告诉我,我不应当和他说那样的话。就在前不久,我还看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抛弃了他安稳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而选择成为一个落魄的画家,来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的梦。就在一年多以前,我还看过一篇颇有点鸡汤色彩的文章,内容大概是作者大学时的一位同学当时告诉他要去大理开酒吧,作者嘲笑他太过虚幻,然而几年以后,作者去大理旅行却恰恰在一间酒吧里,看到了作为老板的大学同学。就在三年以前,当我高考结束之后,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曾经甚至于幻想过报一个能够有一天成为篮球解说员的专业(当时查到过这个专业的具体名字,还看了开设过这个专业的高校,现在已经都忘记了),理由是当时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兴趣,喜欢篮球,喜欢面对大众。(当然,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工科)
于是,后来,在会宿舍的路上,我向L讲了那个鸡汤故事,告诉他,如果你想要做什么,那就去做吧。
(2)
我之前在才华-梦想-天赋-努力这篇blog里也写过我的另外一位同学C。
今天中午,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会宿舍,而是一个人在实验室对着一台电脑看视频。大概两点半左右,那个妹子来了实验室里面,继续她的工作,我惊异于她过来的这么早,毕竟实验室里只有我们二人,而她又恰好坐在了我旁边的位置,于是就搭讪起来
我有个问题想问你,你这么喜欢来实验室,是出于对这门课的兴趣呢?还是单纯地出于想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呢?
她思考了一下,然后告诉我
我总是觉得,我以前没学好过什么东西,我现在,只是想学一门一门吃饭的本领。我父母想让我考研,但是我不想,如果不考研的话,就要参加工作,我希望我毕业以后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靠自己有一个饭碗。
后来,我也在那篇blog里面发了一些感慨。我问她是否处于对这门课的兴趣,她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我,但,那答案已经说明,其实是,否定的。
然而,事实上,从她每次去做实验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来,她其实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乐此不疲。
这多少又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中关于兴趣的观点。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也并非“不努力”,他们花很长时间去做事—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再一次,当他们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早已经给自己找到恰当的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那些事太枯燥,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所以,如李笑来老师所讲,所谓的兴趣,也许只不过是你选择逃避的一个借口呢?而我的这位C同学起初也许并没有兴趣,完全是抱着功利的态度来学习一项课程,然而当她深入学习之后,倒也能够乐在其中了。即便是三年前的我自己,当时的幻想,除了兴趣之外,大概也是觉得这个工作不累,动动嘴皮子却能够挣大钱。
(3)
想一想,过去的中国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之人,却依然不乏生活幸福之人。如今,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了,离婚率也自由了。
想一想,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的时代,中国人也是很难有职业选择的,但是似乎也很少看到有大规模地抱怨职业错误,没有兴趣。大家也似乎都能够逆来顺受,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
这些似乎都是在例证:我们的选择多了,胃口也叼了,也就越不满了。但事实上,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呢?即便是因为选择带来了迷茫和困惑,带来了不满和骚动,但自己选择的路,无怨无悔地走下去,也会比当初没有选择时有更多的人生乐趣和人生意义。只是更多的人,包括我在内,很难做到选择之后,无怨无悔,义无反顾。有多少人,能够成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画家呢?有多少人,能够成为那位去大理的文青呢?
所以终于又想起了那句很俗的话: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P.S 我力求引用皆有出处,那篇文青去大理的鸡汤真的想不起来文章链接了,如果哪位知道,烦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