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了一些关于《浪潮之巅》第二版上册的一些段落。这本讲述关于硅谷、关于美国、关于世界科技史的书籍,记录了曾经或如今世界知名的大公司的生长史。有些公司已经结束了绽放,开始了凋谢,而有些则含苞待放。每家公司的成长史中,都有这样那样的机缘巧合、明争暗斗,最终能够成功的站立在科技史上的大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以下是一些摘抄的文字和一些自己的感想
“据统计,及时是在网络泡沫高峰、创业最容易的2000年,创业的小公司最终能成功的,或者上市或者被收购的,也不过是2%~3%而已。绝大多数都夭折了,这些创业者也就默默无闻了。从来就是指记得住营销的名字。网络泡沫破碎以后,我在google面试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又一个好听的名头叫某某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中不乏很聪明、专业知识扎实,又很有干劲的人,这些优点远远不能保证他们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何况,其中很多人不适合创业。”
15年后的中国,似乎已经迈入了硅谷曾经遭遇的那个创业泡沫之中,当身边到处都是创业人,当人们逢人必谈创业时,这个时代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泡沫。人们对互联网无比的狂热,人们对创业无比的期待,仿佛创业成为改变人生轨迹的唯一出路一般。不得不说,这种心态与赌徒很像。而身在创业公司的我,也正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浮躁、冲动,缺乏理性。但幸运的是,我在这个时刻阅读了吴军老师的这本书,受益匪浅。沉淀、专注、积累,进而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看上去,现在的趋势是互联网创业或者科技创业,但这究竟是真趋势,还是媒体这台超级鼓风机作用下的趋势呢?
美国的公司从理论上讲不鼓励加班,从法律上将也不能要求正式雇员加班。对于按小时付薪水的合同工,加班要给加班费。但是正式员工如果自己想要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我不能确定美国IT行业的员工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也许是40小时左右吧,因为法律规定如此。在美国的东部和南部,IT从业者很少超过这个数。但是在加州,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都远不止40小时。即使我们在前几章已经提到过的一些大跨国公司里,很多人经常周末要去加班。在小公司里,尤其是还没有上市的小公司,大家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甚至100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日本人号称工作时间长,但和硅谷的上班族比知识小巫见大巫。更何况在日本,大家是没事做耗着不回家,而硅谷大家是有干不完的活。虽然硅谷工程师的薪水比美国同行要多20%左右,但是每小时实际收入其实要低得多。更何况,人一天只有24小时,工作时间太长,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少了,生活质量就下降了。
硅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你眼中的谷歌、facebook是什么样的?华丽的办公室、人性化的管理、自给自足的超级食堂、各种神奇的福利……可它却并没有告诉你,每天疯狂加班,每周工作近100个小时的事情。当你处在一个周围都是疯狂的创新者,每天可能被邻居碾压甚至灭掉的环境中生存时,那么你会始终处于野生状态。谷歌垄断搜索市场,但拉里佩奇清楚,在硅谷,google绝对不能成为动物园,这里需要保持原始森林的状态,一切的福利只不过是原始森林里华丽的布景和丰沛的资源而已,只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来。 不过,如果一个老板仅仅是靠忽悠,那么这家公司不可能产生什么真正的价值。每天呼吁你加班,工资又是行业里的中低水平,这时,怎么办?一走了之?
别那么着急,首先你需要看看你身边的人,他们中到底有多少人是行业中真正的翘楚,如果大家都是喷子和忽悠者,那么这个地方可能并不适合你继续为之工作了,因为这些人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靠谱的东西。低工资水平,身边又没有靠谱的牛人,那么你的现在和未来都将葬送,记住,创业不是靠嘴,而是真抓实干。更何况,即便是真抓实干,真正能做成一番事业的人仍屈指可数。
相对于美国其他地方,硅谷的机会是最多的,也是最均等的。因此,虽然这里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还是不断有人愿意来。全世界很多国家想学习硅谷建立自己的科技园,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能做到像硅谷这么成功的。我想这些科技园的管理者们,也许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为创业者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还是事先就按财富、经历、名气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的业界领袖。
从硅谷的发展历史上就能看出,复制一个硅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时代环境、氛围、后备供给等诸多因素决定了硅谷的成功,这个曾经只是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地方,最终被各种打破常规的人占据,他们专注、执着,同时又有极强的执行力,而斯坦福、伯克利又为他们贮备和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库,这个人才库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复制的,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循环性,美国的教育体制决定其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强,而兴趣索引式的教学又极大地鼓励学生创造,而且允许休学创业,可以说整个教育环境对人才的态度是宽松的,这是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基调。而在硅谷,成功的创业者们感谢斯坦福提供的廉价土地、实验设备、人才供给,并向斯坦福捐款、盖楼,校庆日能够拿到120亿美元的捐款,恐怕不是随便哪个学校都能做到的,而这些捐款会被严谨的斯坦福人真正用于教学和科研,而非吃喝嫖赌。从这种情况看,硅谷与高校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补循环,尽管硅谷现在并没有多少半导体企业了,但从著名的“八叛徒”开始,硅谷的颠覆式创新玩法会让这个世界创新中心辉煌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