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了《老混蛋》这部电影,大概都能感到灰色、晦暗、温吞的不舒服感觉,我也能感觉到。我还感觉到一点,就是老兽的困境。
一般人还能感觉到电影里面展现的鄂城画面,尖锐地反映出典当危机之后的鄂城面貌,并认为有刻意歪曲和丑化之嫌。这固然是影片的直观景象之一,但我觉得远不止于此。
影片的大量全景画面,都是烂尾的楼群、无人的新城街道、以荒草为前景、新楼为背景的画面、冰封的河面。而大量的中近景,则是破败的街巷、待拆的平房,唯独没有这座城市新建区域的正面平视镜头。这里面有着浓厚的象征意味:主人公老杨无法走进真正的城市内部,同时,上述场景也是他荒疏、隔膜、冷砺的心像外化。
老杨对老伴和子女由初试的敌对、冷漠到结尾的忏悔、回归,是影片不可多得的一点点温情底色,然而,这抹温情是无法掩盖老杨所面临的真正困境的。
老杨真正的困境是:当一个人在老去时遭遇了失败之后,无力挽回的困境。他投资失败,欠债无法讨回,儿女们觉得他已经没有什么用处,母亲病重住院,儿女们都想把护理和照顾的责任推到他身上。老杨的麻木固然可悲,可是儿女们的自私更可悲。
在年轻情人的身上,欲望已经无法支撑老杨寻欢。在洗浴城纸板隔断墙里掏出那只被困的鸟时,笨拙费力的动作已经预示了他的生命老去、欲望发泄的能力左支右绌。老去已经是一个人很大的困境,而在老去时面临无法挽回的失败,是最大的困境。有多少读者觉得海明威笔下的渔夫圣地亚哥驮着一具巨大的鱼骨返航,是象征他可以被打败却永远不会被打倒,谬矣。败了就是败了,到了就是倒了,文学(包括电影在内),永远不会将励志和鸡汤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我们不认可影片中的老杨,本质是我们不愿直面浓厚的失败主义氛围,但是,从生老病死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一个被失败主义击倒的猎物。
老杨的牧人朋友以及牧人朋友面临无牧可放的困境,是另一个镜像:他的年纪和老杨一样老,时代已经将变迁的重压负载在他背上,他不过是一个勉强支撑着还没倒下的失败主义者而已。老杨用他的骆驼为他换了一头奶牛,可是又能怎么样,一头奶牛能解决什么问题?作者还想在这里诉说另一个命题:鄂城牧民的困境。然而,这不是这部电影可以承载和解决的问题,所以,轻飘飘的一带而过,不如不说,不如扎扎实实讲好老杨的困境。
许多人还用道德的武器来抨击老杨的自私与残忍,因为老杨最后给已成植物人的老伴服下安眠药。这个结果是老杨在遭遇了向小女儿借钱无果、被班车乘务员鄙视、房产推销员毒打,而自己仅能靠说几句硬气话来支撑之后的必然选择。
请相信我,老杨也有过年轻时的锐气与爱恋,因为结尾时他对不省人事的老伴说她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对于一个被失败主义缠身的人来讲,这些不过是一点异常悲苦的回忆。
对于一个失败主义者来讲,杀死他人之后再杀死自己,是他最不失败的一次对抗。
ps:一位摄影师说他认为该片的摄影有些不到位的地方。我倒不这么认为,仔细看,影片的用光是很讲究的,演员们的面光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底侧光,显得晦暗而略带狰狞,这很符合人物与剧情设定。摄影角度的选取,模拟生活流记录风格的成像效果,都比较吻合影片的立意。
对于真正有思考的创作来说,形式即内容。
ps:老杨梦到一匹白马。老杨骑车赶路,路边草丛里舞动着的那个白色人形身影。这样的象征有点儿多余,老老实实讲好自己的事情,神迹自会显现。小孩子讲话之所以让人爱听,一是因为真,二是因为他能讲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丝毫不会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