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学钢琴,七岁学大提琴直至今日已有小十年之久。
可以说我的起点可能和很多人都差不多,大城市里哪个孩子不从小就被教育成了“琴棋书画面面俱到”的“淑女”又或是“才郎”。
我呢,也是从五岁开始目睹着一群群的孩子退出了“音乐圈”这一神坛,这可能是他们的福气,也可能是遗憾。
不要误会,我今天来这里绝不仅仅谈已经被人们叫的烂熟的“坚持”一词,因为它的本意可能早已经凐灭于人们口号式的口口相传之间。
我要来谈的是真正的“音乐魅力”
1.初尝音乐甘露
几年前我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每天那么累地练琴是为了什么。
当时只是单纯的想,认真练琴,妈妈欣慰,我有好学上(特长生),老师也愿意教,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真正到了今年,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荒废期”,对于月考成绩单渴望早已经高于了对于“枯燥”练琴生活的墨守成规。于是,我调整了我的练琴计划,减少了很多练琴的时间。终于,月考成绩下来了,不尽人意,低迷,无助,质疑,迷惑,所有的五味杂陈之感都潮水般涌来,充斥于各处。
打击很大,因为舍弃了那么多,得到的回报却不对等,失望大于了对于今后生活的渴望。
这可能是初三生活的下马威吧,我知道,必须从这次打击中站起来!
突然渴望拉琴的我拿出了早已经积满灰尘的大提琴,第一个音随着有些生疏的弓法发出,空灵,明快。
终于,我走出了尘埃暮霭。这是最近一次我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
2.教育弊端
与此同时,每周必修的音乐课也一节不落地上着,哦不,不是音乐课,应该把它叫做“自习课”。
因为音乐不用中考,我们这群“为中考高考而生”的学子们便自然而然地把这节课变成了写作业,睡觉,休息,解题的好时机。看得出来,音乐老师很累。她只不过想让中国更多的儿女受到音乐的熏陶,拥有更强的文化底蕴,可是明显,一节跻身于课表中这个小小的音乐课早已经被其他几乎都要列入中考成绩的科目挤的无法落脚。
终于,音乐课彻底沦为了“自习课”。
不管是小时候学乐器了人还是没有学过乐器的人一起在播放古典音乐时的吵闹,叫嚣,已经不能再用“纪律不好”来归结了。只能用“不懂得欣赏音乐”或者是“情商太低”来形容了。
而战斗在保护祖国花朵一线的老师们早已经无能为力。或许,老师的好坏在这里只能用这个科目是否中考来总结了。可能有人说,再等等,等音乐进入到中考科目之后就好办了!那请问其他课程怎么办呢?
所以成绩只是学霸学渣的分界线,却没有将“傀儡”与“活人”分开。
3.乐团的熏陶
你们的身边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同学,他们的特长也不乏多种多样。
有这么一群人,叫做“特长生”,我就是其中一位。
澄清一下,虽然特长生这三个字可能听起来有些不务正业,又有点走后门的意味,可是我敢打包票,我,甚至我身边的人都不辱于“特长生”三个字!
初三学业开始重了起来,想着放弃乐团,却又有些割舍不断的情感。虽说特长生确实比别人在升学时候有优势,但是音乐给我们的心灵补给却早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系列和“利益”扯上关系的世俗之事。
音乐中的哲思其实也适用于生活。
我不是什么音乐上的圣人,我也是在漫漫长路上的学者,和你们一样。按理说不应该这样目中无人,侃侃而谈。但是音乐这条不归路上的明晶之人,还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