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得晚,还没来得及浏览新闻,好友忽然在微信上发来消息:“我们上学时的偶像过世了。”
急忙忙在记忆中搜索,谁?谁又放下这世界离开我们了?
粗粗搜索一遍,脑海中尽是一些八九十岁的面孔。然而苍老的他们,都已经在2018年离开了呀。
是谁?占据过我们学生时代的偶像榜?
01 忆初识
打开微博,“林清玄逝世”赫然排在热搜榜前列。
是他!五十年代生人,如今方六十许,怎么就匆忙而去?
鼻头瞬间就有点酸胀,他的确曾是十六岁的我们的偶像。他清淡而晴朗的文章曾像初春的太阳一样温柔地拂过每个少年的心房。
立在书柜前,湖蓝色封面的《林清玄散文》仍然放在最触手可及的第二排位置。被沉重的学业压抑着的十六岁的记忆,似乎伴随着先生淡淡的读书声,潮涌而来。
初识先生尊容,是在散文集封面的折页上,扬起的眉毛、思考的眼睛、光滑的额头,是符合少年们关于畅销书作家的想象的。
当走入象牙塔,踏进社会工作,为琐碎奔波,再难有心情翻开先生的书。人生浮躁时,连心也学不会沉淀。
断断续续在网络上看到先生到内地参加各种交流讲座、文化论坛的消息,也曾幻想着有空时要去听一次。
在网上匆匆一瞥间,先生的容颜已不复光滑,心中隐然有脑力劳动者衰老得更快的想法。
时光飞逝,年少时最爱的冰心、金庸等老先生陆续离开,心想着他们已是耄耋老人,顺应时间的规律,高寿往生,也是喜事。
未曾想,林清玄,你才六十五岁,你是不是离开我们太早了点?
02 红心番薯
在书里陪着少年们讲如何吃番薯的人,你是第一个。可你怎么就走了?在番薯的香甜记忆飘起来时,瞬间哭得像个傻子。
“红心番薯”这一篇,在先生众多的文中不算是最出众的那一篇,讲小时候、讲亲情和乡情。
因为觉得有趣,所以曾经捧着书,一遍遍读着作者和父亲吃番薯、种番薯的经历。
番薯在先生的笔下,像一股神奇的力量,连接着小时候与长大后、故乡与现居地、父亲与孩子,还连接着时代的两头。
他用一个番薯的形象,将记忆和经历串成一个故事,织成一张网,画出一张地图,甚至,建造一个番薯味儿的空间。
他经历的人和时代,就那么一笔笔写出来,像一幅活起来的画。
小时候(当然现在也是)真是无比地崇拜先生,他是怎么把生活中平凡无奇的小事儿写得那么津津有味,被平常人忽略的细节都能精确再现。
“红心番薯”也第一次把台湾的外形以番薯的模样映在内地少年的脑海里,引起无限的遐思和向往。
后来慢慢长大,慢慢领悟平凡的可贵。而番薯正是以其平凡的外表,在不经意中陪伴先生长大,像一个幼年的好友一样,既亲切、又促人思索。
03 清欢
清欢,最早是苏轼词中的美句。喜欢苏轼的人们非常多,但是在流行文学中最早写苏轼的,却是林清玄先生。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先生写文以文风清淡、质朴、充满正能量而闻名。“清欢”一文,以其本身的含义和先生的比兴,将清欢的美好与高洁表达得淋漓尽致。
它第一次明确比较了讲究物质条件的人和讲究心灵品位的人有什么不同,是一次教科书般的展示。
初初懂得“讲究”的十六岁少年们,在一遍遍的品读中,将心灵品味内化成对自己德行要求的一部分。
看要看青山绿水,听要听宁静和谐,闻要闻干净空气,吃要吃蓼茸蒿笋,站要站在清凉净土,心要是智慧明心。
就是这么高洁,与众不同。
先生说,生活在年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餐馆里的菜重油重盐重辣,茶坊和咖啡馆总有嘈杂的音乐和人声,山里与海边都是垃圾,原该宁静的古寺被摊贩和香客扰攘。
所以他在城市的缝隙中努力寻找着清欢,守护着内心里坚持的清欢。
当初读“清欢”的少年们,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对心灵品味的要求?
04 温一壶月光下酒
浪漫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人的浪漫用文字带给每个读者不同的具象,将想象的绮丽氤氲到大脑、心房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胞。
“温一壶月光下酒”就是这样一篇浪漫到惊艳的小文。
先生是老派文人和新派文人之间的连接者、摆渡人。他继承了古人读诗饮酒的习惯,也以轻快的文字将这些文人的浪漫习惯传播到现代年轻人的眼里。
譬如喝酒,什么瓶装什么酒,什么菜佐什么酒,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酒,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下酒物。
这份讲究,实非一般饮酒人难以企及。
细品心情,先生还是在追求一种上乘的、极致的喝法。
喝酒怎么不是一喝?他偏能喝出与凡夫俗子不同的意味来。
吃很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者为下乘;吃花生米豆腐干、与三五好友边饮边谈者为中乘;独斟自酌、与明月对影成三人者为上乘。
先生自始至终在强调一种追求,过有追求的人生、做有品位的人,既不要沉溺于众生之浊,也不要忘记独守之清。
所以他才是会用月光下酒的那个人呀。
他教会我们浪漫是心灵之舞,在尘世间,要靠一颗善于想象的心,才能在尘世中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还有许多充满乡土气息、具有东方之美的好文,无法一一回忆。只好感叹先生走得真早,不能再多陪伴我们二十年。
先生曾说:“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他做到了。
他昨天还发文告诉所有关注他的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这是他最后的忠告,望我们牢记。
感谢有先生陪伴的这二十多年,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