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计算机大师Alan Kay讲述他精彩的成长故事。互联网口述历史(OHI)在英国伦敦采访美国大师,也算是另一份惊喜。Alan Kay在Baker街的家闹中取静,处处体现艺术氛围。下一次,争取到他洛杉矶家中继续聊计算机历史上各路神仙大神的各种精彩故事。再也没有一个Alan Kay更合适来讲述半个世纪的计算机历史了。
大师级的天才
近年来,国内有一句话挺流行:“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不少人张冠李戴,误以为此言出自尼葛洛庞帝之口。实际上,这句话是阿伦·凯(Alan Kay)的名言。有很多人说布兰德是第一个使用PC一词的人,但布兰德说自己也是顺手牵羊,最早提出“PC”概念的是阿伦·凯。90年代程序员设计的基本范式就是“面向对象(OO)”,发明这一术语的也是阿伦·凯,在70年代的一份备忘录上,阿伦·凯还正确预言到,90年代将有成百万的个人计算机,而且都将连接到全球公用的信息设施上(类似今天的互联网)。
阿伦·凯究竟是什么传奇人物?他不是一位公众人物,但在计算机界,尤其是技术圈内,他是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成为硅谷的又一位亿万富翁或授予他MIT主席职务,都无法激起他的兴奋。但他会有足够的耐性与一群八岁左右的孩子一起玩电脑。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发明他喜欢但还不存在的东西。
阿伦·凯是PC革命最重要的预言家,但他更是一位技术天才,终身都在实践中摸索。近几年,他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梦幻放大器”(Fantasy Amplifier),这是一个创造性思想的动态工具,功能强大,体积轻巧,真正易于使用,而且价格廉宜,使世界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
“艺术”和“科学”
1940年,阿伦出生在麻省的Sprinfield。1岁时,全家到了他父亲的出生地——澳大利亚,他在那里度过了早年生活。由于二次大战日本入侵的威胁,全家又迁回到了美国。1945年至1949年,他们住在麻省海德莱城外的约翰逊农舍。他天资聪颖,三岁时在澳大利亚就学会了阅读,而且不断开拓视野,增加知识。这也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学生。
阿伦·凯很早就受音乐熏陶,他母亲是音乐家和艺术家,阿伦·凯在学校唱诗班是童声高音独唱,小时候他还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吉他手。实际上,他曾经萌生念头,要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但同时,他父亲又是一位设计假肢的生理学家,因此他的早年生活氛围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表达它的方式。他从未把“艺术”和“科学”区分开过,这一点一生没变。
1949年,阿伦·凯的父亲到纽约的一家医院工作后,全家又迁往长岛。阿伦·凯在布鲁克林技术中学学习,却由于有不服从学校的行为,被暂时停学。不久又得了风湿病,他以为得重读毕业班了,但其实已拿到了足够的学分,足以毕业了。而此后,在1961年他因抗议学校犹太人限额问题,而被维吉尼亚的Bethany大学驱逐。他凭借自己的音乐天才,在丹佛讲解吉他课程,以此维生。当他加入志愿兵服务时,又发现了自己另一大潜在的天分,在一次计算机的能力倾向测验中表现出众,他被美国空军派遣到 IBM K101 工作。
阿伦·凯离开空军后,被科罗拉多大学录取,学习数学和分子生物学,虽然他曾认真考虑过是否从事音乐工作。1966年毕业后,他又一次面对择业问题,他说:“我考虑过从医,但我觉得自己责任心不够。直到现在我仍这样认为。”他还考虑过哲学,但也放弃了。最后他还是进入了犹他大学学习电气工程。
“关于犹他大学我只知道它在海拔4000英尺以上,有一个博士点。我喜欢高山的气候……因此,我只带了一毛钱硬币就来到了犹他。”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针对日趋复杂的软件需求的挑战,软件业界发展出了面向对象(OO)的软件开发模式。诸如“对象”和“对象的属性”这样的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1950年代初。它们首先出现于关于人工智能的早期著作中。然而,OO的实际发展却是始于1966年。当时Kisten Nygaard和Ole-Johan Dahl开发了具有更高级抽象机制的Simula语言。Simula提供了比子程序更高一级的抽象和封装;为仿真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了数据抽象和类的概念。
大约在同一时期,阿伦·凯正在尤他大学的一台个人计算机上努力工作,他希望能在其上实现图形化和模拟仿真。受一些程序思想的启发,再加上自己生物学的背景,他提出了“生物学类比”理论。阿伦·凯假定理想的计算机将象生物体一样工作,为完成某个任务,每个“细胞”都要与其它“细胞”协同完成,而每个“细胞”又有自己的功能。为了解决另外的难题或试验另外的功能,“细胞”们可以实现重组。1967年,他为Flex机设计界面,由于过于复杂而没有成功。他开始用图标编程。
1968年,他见证了 Doug Engelbart著名的Mother of All Demo,受Engelbart的影响,阿伦·凯接受了图形界面,超链接,以及鼠标等想法。1968年秋,阿伦·凯在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第一次见到Seymour Papert,开始对Logo语言产生兴趣。当他观看了 Papert和他的同事教孩子们如何用 Logo时,阿伦·凯有关计算机社会作用的整套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写完一篇有关图形面向对象方面的论文,阿伦·凯获得犹他大学的博士学位,接着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教学工作。这两年工作期间,他开始构想一本象书本大小的计算机,用户(尤其是儿童)可以用它来代替纸张,他将这个项目称之为“Kiddie Komp”。
在1971年,他加入PARC中心,再次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在PARC,他所在的研究小组坚信计算机技术是改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通讯渠道的关键。在这信念的支持下,并吸取了Simula的类的概念,他们开发出Smalltalk语言;1972年,PARC发布了Smalltalk的第一个版本。大约在此时,“面向对象”这一术语正式确定。Smalltalk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面向对象的语言。
阿伦·凯的界面设计哲学是基于Jerome Bruner的学习理论,而Bruner又是基于Jean Piaget(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因为阿伦·凯是为儿童设计的,所以他在做界面设计的时候将这些学习理论作为重要准则。在为谁而设计这一点上他和Doug Engelbart的想法不同,Engelbart是为了成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而设计的。而阿伦·凯选择了跳过一代人,直接为下一代设计,因为你不需要强迫改变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小孩子本身就出生在一个新的范式中children are born into new paradigms”。
Smalltalk就是按照阿伦·凯的单独个体(即“细胞”)生物学模型来设计的,个体之间可通过“信息”相互交流。他的Smalltalk成了面向对象语言的鼻祖之一。
1971年,施乐建立了一个长期的研究中心——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由Xerox (施乐)公司在1970年成立的,,聘请了曾是ARPA的空想家鲍勃·泰勒负责,目的是为了研究“未来的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future)”。泰勒给阿伦·凯提供了“按照自己直觉工作”的机会。阿伦·凯成了他的第一个雇员,负责其中的 Learning Research Group。阿伦·凯也参与Alto计算机的开发,许多人认为Alto是第一代现代计算机,对苹果电脑和Mac的开发有很大影响。
在领导PARC研究小组期间,阿伦·凯也做出了一个笔记本电脑的模型名为Dynabook(动态图书),可以像笔记本一样轻松自如地读写信息,Dynabook是现代笔记本电脑的先驱。第二年基于这种构想的试制机“Alto”亮相。但受这种构想影响最大的个人电脑是Macintosh。
1979年,在阿伦·凯的邀请下,乔布斯、Teff Raskin以及其它苹果公司的元老们来到PARC参观。他们一下子被阿伦·凯的理念所吸引,认为这就是未来之路。他们对视窗图形用户界面印象深刻,对Smalltalk 语言的灵活性也大为惊奇。阿伦·凯在PARC的工作就是苹果Macintosh的种子,甚至今天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微软Windows ——也是阿伦·凯理念的孙子。
Dynabook:个人笔记本起源
尽管今天的笔记电脑在尺寸、重量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阿伦·凯的笔记本电脑构想。
1968年,阿伦·凯提出了便携式计算机的想法,当时计算机的重量基本都在100磅以上。他对完美的便携式计算机的定义是,一个重量不超过2磅、非常薄、具有高度性能的硬件。
阿伦·凯将自己最初的这一定义称之为“Dynabook”,不过Dynabook最终没有成为真正的产品。
但是,我们今天的笔记本电脑的大部分灵感却来自于Dynabook。尽管科技到今天已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合用顺手的笔记本电脑实际重量也就在2磅左右。
“1968年我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Dynabook想法时,我当时考虑,什么样的便携功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我制作了一个纸板模型,并在里面填充上铅粒,以模拟真实的尺寸和重量。我给“便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在携带它(笔记本电脑)的同时,还能携带其它东西。而“手持便携”则意味着“同时还能拿取别的东西”。阿伦·凯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称,“我当时的计算结论是,要想让显示屏能够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它至少需要100万像素,同时它还需要非常薄,重量约在2磅左右。我曾经画了一幅画:两个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孩子在使用这种概念笔记本,最后的纸板模型与图画中所示的便携计算机非常相似。”
阿伦·凯称,目前计算机最大的挑战有三个:一是真正思考一下那些能够帮助用户的服务性理念;二是如何让用户来了解这些新功能;三是如何才能不被糟糕的事实标准所影响。
进入80年代,作为技术圣地的PARC中心分崩离析。1983年,阿伦·凯离开施乐,担任Atari公司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但不久,Atari陷入困境。1984年,阿伦·凯加盟苹果,这使阿伦·凯有时间和金钱开始研究他那长期以来的梦想。
同一年,一台以图形界面为中心并为市场广泛接受的计算机——Macintosh诞生。接下来几年中,阿伦·凯住在洛杉矶,但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在MIT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也间或为苹果工作。而大多数时间则在加州西好莱坞的自办的学校中教学,教孩子们使用计算机。
1991年,在接受《Byte》杂志的采访中,阿伦·凯透露他在研究“基于代理的系统”,且在编写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可在计算机中构建仿真智能,使机器能够自己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一个“代理”就是计算机的智能内核。在这篇文章中,阿伦·凯预言基于“代理”的商用系统将在2000年出现。他预想了计算机能够通过用户来学习,并且适应用户的需求。同时他也迫切希望他的“Dynabook”最终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革命尚未完成
阿伦·凯是现代计算机业的先驱,而且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中总是永立潮头。他改变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在阿伦·凯之前,计算机只是一台人性化的盒子,只向你提供文本。如果你想与计算机交流,你必须首先学会计算机的语言。而阿伦·凯由于对儿童的关注,以及对专利证书的热爱,加上他广泛的知识面、多样化的兴趣,以及他的天才,彻底突破了这一束缚,无疑他是现代PC的缔造者之一。
然而,面向对象的开发并非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发展还远未成熟。可是尽管OO技术的未来还未确定,但在90年代初期的一些预言都已实现。(Winblad 1990) 类库和应用程序框架在市场上已经可用。应用和环境之间的透明信息存取业已实现。支持用户在应用之间通信的环境以及面向对象的继承多媒体工具包正在涌现。随着经验的积累,OO的发展将日渐流行,OO技术也将日趋成熟,当然,OO技术也有可能为某种处理更高一级抽象的开发技术取代或融合。这些都只是猜想,虽然在不远的将来,谈论对象无疑会显得过时,但现在,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付出真正的热情。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的进步,性能价格比的提高和硬件设计中对象概念的引入都对OO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OO的程序通常要更加频繁地访问内存,需要更高的处理速度。他们需要并且也正在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功能。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层次和分类理论也促进了OO的产生和发展。最后,计算机系统不断增长的规模、复杂度和分布性都对OO技术起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
因为影响OO发展的因素很多,OO技术本身还未成熟,所以在思想和术语上有很多不同的提法。所有的OO语言并非生而平等,他们在术语、概念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尽管也存在统一的趋势,但就如何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而言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更没有统一的符号来描述这些活动(说明:UML正在朝这方向努力)。
但是,OO的开发已经在以下领域被证明是成功的:空中交通管理、动画设计、银行、商业数据处理、命令和控制系统、CAD、CIM、数据库、专家系统、图像识别、数学分析、音乐合成、操作系统、过程控制、空间站软件、机器人、远程通讯、界面设计和VLSI设计。毫无疑问,OO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软件工业发展的主流。
为计算机的未来担忧
1996年,在全世界都在向互联网大规模发展时期,阿伦·凯加入了迪斯尼公司,任Imagineering公司的副总裁。他加入迪斯尼是为了给公司开发Squeak软件,这种软件是一个小巧的、使用很方便的编程语言。试用于教育软件、合作游戏等。
但是,互联网低潮也使这位先驱人物难以幸免。2001年6月,迪斯尼公司的发言人宣布,阿伦·凯将在9月份离开迪斯尼,他的六人开发小组的其他成员将在6月自愿离开公司,这是迪斯尼决定淡出互联网业务的4000人裁员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发言人认为,阿伦·凯只是觉得这正是他换一个环境继续自己研究的机会。
作为超级程序员,阿伦·凯始终活跃在第一线.追求自己的专业,不停的吸收新东西,并创造出独自的新东西。因此,离开迪斯尼后,阿伦·凯很可能还会继续Squeak的研究,这是一种目前还没有其他公司和人掌握的开放源代码语言。
2001年,是第一台IBM PC诞生的20岁生日。在技术创新博物馆,众多PC创始人济济一堂,回想过去,展望未来。在一张桌子上,微软公司官员阿伦·凯展示了微软新近研究的Web tablet。阿伦·凯看过以后说,这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但是当时不可能这样便宜。阿伦·凯回忆说,施乐在1964年就有了同样产品的原型。
如今,尽管人们大谈特谈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阿伦·凯却表明了相反的看法。他说,5000多年前,在古代Sumaria,人们要完全掌握一门新技术,如楔形文字,大约需要400年。而现在,我们的社会要完全接受电脑这样的新发明大约只需40年。所以,他说,事实上,在过去的5000年中,我们的技术进步已经增长了10倍。阿伦·凯说,我们还得等上二、三十年才能从这种速度中走出,而随新技术一道成长起来的人们才能取代我们的位置。
考虑到整个社会对计算机潜在的能量茫然无知,阿伦·凯也十分担忧,因为计算机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并且论为第二台电视,阿伦·凯希望计算机能扮演更有益的角色 。阿伦·凯曾为计算机技术的潜在影响而欣喜,但他对专利证书更感兴趣,他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创造更多“好怀疑的人”,而不是成为计算机的奴仆。他把个人计算机比如现代的书籍,他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用上计算机,人们很可能会用信息来玩“What-if”的游戏。他说:“未来的信息检索系统不仅仅是检索观点。数据库的弱点就是只能让你检索事实。而我们千百年文化的力量就在于我们具有吸取各种观点的能力。”
观点>知识>智商
阿伦·凯有一个的观点“A point of view worth more than 80 IQ points”。他举了三个例子,达芬奇有很高的IQ,在他的时代构想了很多发明,但是亨利福特出生在合适的年代,在福特的时代,他拥有足够知识,得以制造出汽车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而达芬奇却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发明。所以“知识 Knowledge”永远胜过IQ。
而“知识”的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知道很多知识,但有的知识并不是好的。而有的知识在某些时候是对的,某些时候又是错的。比“知识”更强大到是有人能够改变我们思想和观念格局的观点(Outlook),比如牛顿的微积分方法给我们一个强大的工具,好像多了一个大脑,它使得现在的普通高中生可以做牛顿时代之前的最聪明的人都不可想象的事。因此Outlook > Knowledge > IQ。
另一个观点是“News vs. New”,也就是“新闻和新”的对比。每当一个新的想法出现的时候,你会遇到两类东西,一类是新闻(News)。还有一类是”新(New)”,而“新”从定义上来看它不是我们任何已知的东西,”新“的东西是那些你前所未知的,或者是那些要完全改变你之前观念的东西。从News到New的转变是漫长的,因为大多数人是不接受新事物的,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范式(Paradigm)中的,对他们来说,正常(Normal) 胜过一切新的奇怪的想法。所以学习一个新的想法,几乎需要拥有创造那个新想法一样的想象力。
如今阿伦·凯并没有宣布成功,尽管他所创造的个人电脑、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视窗系统,和很多他所研发的东西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他仍然在描绘一个更好的世界,在他的图灵奖获奖演讲的标题是“The Computer Revolution Hasn’t Happened Yet”。他想要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介去构建模型,去模拟场景去做科学,他想要引导人类进入新的文明层次。
一次不可思议的访谈!一次创纪录的访谈!计算机大师Alan Kay的口述历史,从上午十点,一直到下午6点,一次访谈一气呵成,没有吃饭几乎都没时间喝水,整整聊了8个小时。创造了互联网口述历史(OHI)访谈一次最长的记录,估计也很难再被人打破。个人的精彩人生,半个多世纪人类计算机和互联网历程的见证者和缔造者,聊High就打不住,精彩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喷涌而出。
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之一,如数家珍的重大历史的亲历、见闻和评价,思考技术和时代的前沿,人类发展的未来。他是面向对象、图形界面等很多计算机领域基础性突破的发明人,还有在音乐、艺术、哲学等各方面的修养。Alan Kay高度评价口述历史项目的意义,很乐意担任我们的特别顾问,会大力引荐各路全球计算机和互联网关键人物。让客观真实的历史更加立体丰富呈现出来。非凡的一天!口述历史项目,就是让你经常收获巨大的惊喜。
互联网口述历史
无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还是时代英雄创造的,终究都是人创造的。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往往是一部分脱颖而出的个人,在历史进程的重要关头,没有错过时代赋予的关键时刻,依靠自己个人的特质和独特的努力,成就了独特的贡献和不可能的奇迹。他们是历史进程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凝聚时代变革的典范,聚焦和深入透视他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精彩,展现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就是推动中国从半农业半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策动者和引领者。是推动整个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级的信息文明的功臣和英雄。他们的个人成绩与时代意义,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不断得到彰显和认可。---方兴东语
全球访谈影响互联网最关键的500个人物,总结第一个50年,面向下一个50年。期待你的大力支持!
推荐访谈人、资源合作等支持请联系我们
项目发起人:方兴东
E-mail: info@chinala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