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童年

作者:梦狐(胡耀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那是一个物资非常匮乏的年代。我常常在放学之后,邀上几位小伙伴,欢快地跑进绿油油的山野,拔野蒜、掰野笋、拾野菇、摘栀子花,连山上的映山红也没有放过,摘下一朵抽掉毛绒绒的花蕊,扔进嘴巴里嚼着吃,这时小伙伴在一旁哄笑:“花花红,花花红,崽哩吃了鸡鸡疼,妹子吃了想老公!”

山脚下的小溪里,斑竹已经长得老高了,拣最粗的那根拦腰拗断,把斑驳的表皮小心剥开,露出一截晶莹鲜嫩、青翠欲滴的肉,咬一口又脆又酸,直到晚饭了牙齿还酸软得不行呢。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田塍地头上便杂草丛生,蹲下来拨弄草丛,仔细寻找一番,就会惊喜发现一条条瘦长圆润的绿叶子,连根拔起时带着一枚小而白的圆球,放到鼻子下嗅嗅,没错,这就是野蒜了。从地头走到地尾,很快就搜集到了一把野蒜,一路兴奋地小跑回家交给妈妈。晚饭时妈妈把野蒜洗净切碎,和白米饭一块儿入锅翻炒,添点油盐,一会儿香喷喷的野蒜饭就端上桌来。妈妈盛给我的永远是最大碗的,我直吃得腹胀肚圆颗粒不剩,仍然意犹未尽……

春分过后,竹笋开始悄悄钻出土壤,探出尖尖的脑袋,呼吸春天的气息,好奇地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不料,自己也变成了春天里的一道风景,一道美味的食材。清明前后,是笋儿长得最快的时候,粗大的毛竹笋必须保护是不能挖来吃的,而山上的野竹笋却随手可掰。附近山脚的野竹笋早已经被人先下手为强了,只得邀上几名小伙伴前往偏远的山里头寻找。

蓦然发现一处水洼里野竹长势喜人,于是欢呼雀跃卷起裤筒踢掉解放鞋,躬身钻进水洼里的竹丛,肆无忌惮地掰起竹笋,全然忘记了危险的存在。忽然一条细长的竹叶青蛇从竹枝掉落下来,倏地从脚边逃走,吓得小伙伴们尖叫不止,战战兢兢却没人舍得离开。半晌后提着一篮子战利品回到家,剥了笋壳交给妈妈,妈妈把鲜嫩的竹笋切成丁,然后和着几个鸡蛋搅拌,再倒入锅中煎炒,片刻一盘子野笋炒鸡蛋就完成了,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别提有多美味了。

清明前后,我们农村遍野还长满了艾草和绵芽,嫩嫩绿绿,仿佛春天赐予大地的绒毯。如果任由它们长老,那可是暴殄天物,因为这是制作清明果最佳的原料。每当这时候,我就听从妈妈的吩咐,开心地挎个小竹篮和姐姐去田野上采摘艾草或绵芽,只掐采最嫩的那一截,留下它的根茎,待来年又是一片青绿。都用不着挪地方,竹篮就装得满满,提回家交给妈妈,我的使命便告完成,只须坐等清明果出锅了。清明果制作工艺繁琐,可在妈妈灵巧的手里却如烹小鲜,清明果馅虽可素可荤,但时令鲜笋丁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将搓成乒乓球状的绿色带馅的清明果,摆在蒸笼里蒸熟后,待稍微冷却便喊在院子里玩耍的我们品尝。咬一上口,清香软糯,原汁原味,解馋又耐饥。

清明上山扫墓,对我们这群小伙伴来说,缅怀先人似乎很遥远,最兴奋的莫过于又可以摘茶耳朵吃了。随便站在一株碧绿的油茶树下,拨开密密麻麻的叶子仔细寻找,就可以见到几片白嫩肥厚的茶耳朵,还挂着冰凉的朝露,摘下来尝尝,舌头上立即感受到丝丝的甜,淡淡的涩。

天气渐渐热了,端午没到呢,栀子花就开了,一进入山谷,诱人的清香便扑鼻而来。晶莹雪白的栀子花在绿色的灌木丛里特扎眼,朵朵十字花蕊迎风开得正旺。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先抽去鹅黄色的花芯,小嘴对着花蒂贪婪地吮一口津甜的花蜜,然后放入竹篮,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便下山回家,留下一路氤氲的花香。妈妈把我采摘的栀子花用热水烫软,再捞起沥干水滴,和切好的韭菜青椒一起下锅翻炒,不一会儿饭桌上就多了一盘香气缭绕青白相间的美味佳肴。

待到这满山油茶籽成熟的霜降季节,漫山的毛栗子也已经熟透了。我常常是腰间绑只茶篓子,不摘茶籽却采来满满一篓子毛栗,即使刺得手指红肿也满不在乎。用细木枝戳开长满毛刺的外壳,小心取出黑亮的毛栗子,让妈妈放入锅里爆炒几下,然后揣一把在兜里,跑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分享我的劳动成果。

2.

最爱傍晚放牛的时光,一群小伙伴们把缰绳一丢,找些土疙瘩搭个简陋的灶台,塞进一堆干燥的茅柴或枯叶,把妈妈的百雀羚雪花膏的铁盒子,周围钻几个孔,用铁丝栓住吊在支起的木棍上,里面放入几片偷出来的肥猪肉,然后生火熬出少许猪油,丢入几颗花生米或黄豆,炸得香喷喷的,小伙伴们你一颗我一颗,吃得齿颊留香呢!天黑了,牛吃饱了,我们也都吃饱了。

转眼间放了暑假,等农忙“双抢”结束后有了空闲,我扛上锄头,挎着簸箕,拎个铁桶与小伙伴们到山脚下的小溪里捉鱼去。那时候还没搞“三面光”,每条溪流里都长满了茂盛的水草,自然生长着不少鱼虾和石螺。先在上游锄个缺口,把溪水引向别处的沟渠,再用泥巴和杂草垒高筑实,把小溪横腰截流。待溪水浅了,把下游也同样做个坝堵截住,然后光着脚丫站在溪里,弯腰屈膝用铁桶奋力朝外舀水,溪水越来越少,渐渐露出了乌黑的淤泥,见一只只小鱼小虾和泥鳅在泥水里扑腾挣扎,连忙用簸箕铲起来倒进铁桶。突然听见“哎哟”一声惨叫,原来一位小伙伴被螃蟹夹住了手指头,痛得小手乱甩,惹来我们一阵“哈哈”大笑,等鱼抓光了,我们也一个个都变成了泥猴。最后我分到了一些荷花鱼、塘饼鱼、餐条鱼和鲫鱼,妈妈处理干净后放入油锅煎炸,而我则眼巴巴地守候在灶台旁,妈妈刚捞出来我就急忙拈几条往嘴巴里塞,烫得我“哇哇”直哆嗦,妈妈心疼地笑骂我是一个“馋嘴猫”。

《西游记》热播的那会儿,村头的小卖部就开始售卖酸梅粉了。买酸梅粉不是因为它好吃,而是里面有一根小小的塑料勺,制作成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等人物的模样。小伙伴们便打赌比赛,看谁先收集满唐僧师徒和各路妖怪。往往是撕开一袋酸梅粉,一古脑倒进嘴巴,立马酸得全身发颤眼泪汪汪。

耳畔又听见了“叮壳叮壳叮叮壳”的声音,它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小伙伴朝它飞奔而去,因为我们知道,卖片糖的货郎来了。身上没有分文,又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便偷偷把塑料凉鞋用剪刀剪坏,这样就可以向货郎换来一小块片糖吃了。一边舔着来之不易的美食,一边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当然,事后免不了要遭父母的一顿骂或打。

村里的草坪上,外地来的老师傅已经支起了炉灶,旺盛的火苗上架着一只黑乎乎的铁罐子。老师傅倒进一把米,洒点糖精,合上盖子,一边扯着风箱一边摇动铁罐,差不多火候了,老师傅端下铁罐,小伙伴们见状一哄而散,躲在墙角手捂耳朵,惊恐地期待着开罐的那一刹那。只听“轰”地一声巨响,腾起一团烟雾,顿时爆米花的香味四溢开来,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一拥而上,抓一把便往嘴巴使劲塞,脸上粘满了白花花的爆米花也不知道。

过几天,做泡泡卷的师傅也来了,用板车推着一台酷似拖拉机头的机器,停放在草坪上。“打泡泡咧,打泡泡哦”地吆喝几声,小伙伴们便央求着父母提来一小袋米,交给师傅打泡泡卷吃。师傅把米倒进机器的漏斗,勾几勺糖精和色粉搅匀,开动机器,不一会儿工夫,机器的嘴巴便像变戏法似的吐出长长的泡泡卷,白的红的黄的,神奇极了。我按捺不住,趁师傅不注意,把眼睛凑近正在吐出的泡泡卷好奇地张望,忽然一股灼热的蒸汽喷在眼睛上,眼皮立刻燎起了一个大水泡,我疼得撕心裂肺地哭喊,把父母和那位师傅都吓得够呛,这恐怕是我的童年里最惨痛的记忆吧……

每年农历八月廿四,是老街当牛墟的日子,也是孩提时代的我们,最兴奋最向往的日子。这天清早,爷爷牵着一头老牛慢悠悠地往街上赶,我呢屁颠屁颠地跟在牛后面又蹦又跳。走过一半路程,刚经过外婆家的门口,就远远地听到了嘈杂的叫卖声,也隐隐闻到了缕缕诱人的葱油香。及至街市,完全被眼前的热闹景象迷住了。

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终于在小学门前的草坪上,发现了一排小吃摊。只见一位胖子老板身系油腻腻的皮围裙,左手拎一个手柄细长的圆柱器皿,舀入一勺调好的面粉糊,右手熟练地抓一把土豆丝、几根红辣椒丝、一撮葱花,往面粉糊里一撒,用竹筷迅速搅拌,然后伸进热腾腾的油锅里炸,随着一阵“嗞嗞”声葱油味便四散开来,稍顷起锅往旁边的竹篾盘敲击,一只黄澄澄的“油灯盏”便掉落出来了。我赶紧买了一只张嘴就啃,那外焦里嫩咸香可口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

隔壁摊子就是卖“包面”的大婶,我记得她年年牛墟都会出来摆,要知道这是我的最爱,吃上一碗“包面”可是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只见大婶左手拈一张“包面”皮,右手拿筷子醮些许剁好的肉馅往皮上一揩,同时左手用劲一握,不一会儿工夫就捏好了一大堆半成品。抓一把丢进锅里,在开水里翻滚几分钟后,捞出倒入盛有少许老抽和猪油的瓷碗中,舀一勺鲜汤,撒一把香葱,一碗香喷喷的“包面”就端上桌了。丝丝的香气从鼻孔沁入我的脾胃,不由得令我食指大动。一番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最后舔得连渣都不剩。长大后我尝过上海的馄饨,尝过福建的云吞,却无论如何都吃不出家乡的那碗“包面”味了。

3.

奶奶饲养的夏蚕,早已在芝麻秸秆上结满了椭圆洁白的茧,大清早,奶奶就在老屋门口支起一口锅,生火烧水煮茧。煮到一定火候了,奶奶用一双长竹筷缫起几根蚕丝,缠绕在纺车锭子上,然后轻盈又匀速地摇动纺车,一边“咯吱咯吱”地纺着丝,一边唠叨着东家的长西家的短,还说昨天少纺了丝三两。

纺车上雪白的蚕丝越来越厚,锅里的蚕茧越来越薄,最终一只只棕褐色的蚕蛹掉落出来,浮在热气腾腾的水面上。妈妈过来装了一盘蚕蛹便到厨房去了,放些油盐酱酒姜葱蒜辣烹饪一番,午饭的时候桌子上就多了一道爆炒蚕蛹的菜,妈妈说这道菜叫“土地公公”。我惊恐万状地望着这盘蚕蛹,又禁不住香气的诱惑,战战栗栗地夹起一颗尝尝,没想到非常香酥嫩滑美味可口,刚才视死如归的心情也顿时忘到了九霄云外,愉快地享受这饕餮大餐。

腊月里,终于盼来了烧黄莲柴的那一天。傍晚时分,屋后的空地上,爸爸把从深山里砍来的几大捆黄莲柴,拗断了一根根往那口大铁锅里喂,铁锅里“哔哩叭啦”升腾起雄雄火焰,烤得我的小手小脸暖烘烘红彤彤的。一片片尚未燃成灰烬的叶子,闪烁着火红的光芒在夜幕里飞舞,我欢快地追逐拍打着玩得不亦乐乎。柴火烧完了,剩下一大锅的灰渣,冷却十几天后,爸爸用清水将它过滤,便得到了一大澡盆子的黄莲碱水。

到了大年廿八,一家人最繁忙的时刻开始了,因为每年的这一天,都要手工制作黄莲麻糍。天还没亮透,爸妈就来到了厨房里,趁早把黄莲糯米先蒸一遍,倒出来浇上适量的黄莲碱水拌匀,然后装入木甑再由妈妈负责蒸第二遍。第二遍蒸熟后趁热迅速倒入石臼,哥哥和叔伯们一拥而上,围着石臼手执竹杖朝里面的黄莲糯米不停地挤压,动作看似随意却有一定的讲究和技巧。等米粒全部挤碎成团之后,爸爸将其掏出来搁到光滑的木板上,以掌代刀切成小块,姐姐们则负责搓成粗细均匀的条形年糕状,然后整齐摆放在竹篾盘里。而我也没闲着,拿着一粒裂开四瓣的荷籽壳,蘸点红纸水往年糕身上拓印,慢慢地整个竹篾盘里开满了鲜艳欲滴的红梅花。

一直持续到傍晚,近百斤黄莲麻糍终于做完了。黄莲麻糍吃法多样,可跟菜芯炒着吃,可以火锅烫着吃,也可加糖煮着吃,正月里走亲戚要是捎上几根,那么面对这难得的美食,亲戚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

遗憾的是,我只是单纯地喜欢参与它的制作过程,黄莲麻糍,大概是我唯一值得记录下来而又不甚爱吃的美食了!要么是食品种类太丰富,要么是制作工艺太复杂,要么是护林意识增强了,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做黄莲麻糍,现在估计十不存一了,料想几年之后,传承了上百年的黄莲麻糍制作手艺,恐怕就要在我的村子里湮没失传了。

在物资匮乏生活艰辛的童年时代,我所尝到过的美味,永远成了存留心底的美好回忆!关于童年舌尖上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有的吃过了如今却叫不上名字了,只有在某个闲暇安静的时刻,在记忆的最深处,慢慢去反刍、去品咂、去回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