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用一样的速度阅读,读完之后,才知道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混沌。
1阅读的目的
还记得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语文课都离不开分段、概括意思、分析主旨。那个时候的我就在想做这些什么用呢?答案只有一个,为了考试。
上大学以后,终于不用那么“麻烦”的读书了,然后我阅读很多文学作品,例如《水浒传》、《红楼梦》、《红与黑》、《霍乱时期的爱情》、《茶花女》等等,但是重点是现在我只记得水浒里的几个经典片段,翻读书笔记才能找到当时阅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我从这些书籍里面吸收的养分少之又少。 回首一看,才知道自己当初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现在,我觉得读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让自己变得聪明睿智,认识大千世界和学会思考。作者说,读书有两个目的:第一,获得资讯;第二,增进理解力。获得资讯只是让你获得知识;而增进理解力,会让你的心智有所成长,变得更有智慧。就像李笑来老师说的:除了"体验"“试错”和“观察”,阅读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手段,相对于更加需要运用心智。
现在,我会依照我的喜好来选择要读的书, 相应提高自己的能力,增进自己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例如:想学高效的阅读,就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接下来准备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想学习时间管理,就看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方面做的最让我敬佩的应该是罗胖(罗振宇),罗辑思维的创始人,他每次都会根据演讲的主题进行主题阅读。
2 阅读的层次
这本书把阅读分为了四层:基础阅读,相当于小学毕业的阅读水平;检视阅读,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花时间去读,以及大致说了什么;分析阅读,至少要回答出几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叙述的?(包括找到主旨、列出架构);主题阅读,这是将不同的观点用自己公正的语言表达,并且能够公正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不偏不倚的思维体系。
至少在我的周围包括我,存在两种问题。首先:大学生阅读的人很少:其次,即使阅读的人,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自我要求,可以向高中时那样去深入分析文章。而分析文章,恰恰是阅读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训练逻辑思维,更加深刻的感知作者的用意,从而和作者进行沟通,增加理解力。
3 阅读的方式
首先,同一本书,有主要内容、次要内容,有你轻易读的懂得,也有你不太懂的,有作者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阅读不同的篇章、段落,一定要用不同的速度,分清主次。就像生活中你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抓在掌心一样,因为时间就那么多,也要分清主次,才能优化时间。
其次,阅读历史、想象性文学、社会科学、数学、实用性的书......是要用不同的方法的。这一点,让我想到,许多老师估计都不知道怎么区分阅读,然后就去教学生,以至于学生们趋近于教条化。
以想象性文学为例,故事只是存在于作者的笔下,作者的想象里,为了将我们代入,让我们会有哪怕片刻的精神娱乐,同时,这样的故事结束了就是结束了,而我们的生活还会继续。想一想,我看电视经常会说:“这也太假了吧,根本就不现实”。是呀,作者要的本来就不是现实。
所以阅读或者观看小说、电影、电视的时候,不要再用现实的角度去评判,这对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以前,从不觉得读书有什么技巧,而现在不得不说技巧还是很重要的。就像工具一样,可以帮助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