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表驱动法
我认为,表驱动法,字如其名。就是用表格自身的逻辑来代替代码里的条件判断硬逻辑。
举例如下:
如果,我们需要实现一个收费系统。该系统根据人员工种与年龄两个维度进行收费。如果要进行硬编码,很简单,就挨个写逻辑就好了。比如:
if(员工.工种 === 工种1){
if(员工.年龄 < 20){
收费100
} else if(员工.年龄 < 40){
收费200
} //等等
} else if(员工.工种 === 工种2){
//另一种情况
}
明显的看到,硬编码就是简单的逻辑梳理。可是,这样的写法不具备好的扩展性,如果要新增一个工种,就是更多的if-else的堆砌,可读性极差。
而表驱动法,使用了表天生所具有的逻辑性。比如:
年龄\工种 | 工种1 | 工种2 |
---|---|---|
20 | 100 | 200 |
40 | 150 | 250 |
我们从这个表可以飞快的读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远比if-else描述的逻辑清晰有力易扩展。
表驱动法的所有使用技巧,都是围绕以下两点:
- 如何维护一个表
- 如何从自己拿到的信息映射的表上,取得自己想要的表里的信息
(未完待续。。。)
2018/2/14 更新
像上图所示的表,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对象去储存他,之所以不使用二维数组是因为数组没有确定的key值,而数组的下标对于使用者来讲是无意义的。
var table = {
工种1: {
20岁: 100元,
40岁: 150元
},
工种2: {
20岁: 200元,
40岁: 250元
}
}
当我们维护这样一个对象之后,就可以简单的去得到对应工种与年龄的价格,例如:
var 价格 = table[工种][年龄]
维护数据的时候只需要维护这个逻辑清晰的table对象。
当然,直接这样去访问这个表,写法很不友好,我们可以把他封装成一个函数,供别人调用。这样,使用者就不需要关心工种和年龄这两个变量到底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了。
上面说到我们使用表驱动法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构建一个表,二是如何访问这个表。第一点如何构造一个表在我看来比较大同小异,再次不多介绍。主要讨论一下如何访问一个表。访问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 直接通过键值访问表。如,构造一个对象table,以月份作为key,每个月的天数作为key对应的值。则,每次访问时,直接使用table[月份]。
- 抽象表的键值。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而不是确认的年龄点)的人有不同动作。可以通过将年龄阶段这个区间抽象一层,转换为特定的键值。
在代码大全里还提出了两种常见状况,索引访问表和阶梯访问表。
索引访问表
索引访问表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张索引表,然后通过索引指向我们最终要查找的数据。
这样的方式有两个优点:
- 对于一些创建数组时需要指定数组大小的语言来讲,会节省内存
- 可以方便的通过更改索引表与索引查询方法去换一种方式查询数据
阶梯访问表
阶梯访问表所处理的问题的key值是一个连续的范围区间。
我们通过确定每一个范围的顶点,来确保获取到正确的数据。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维护两个有序数组。
举例如下:
设计一个系统根据学生的成绩为其打等级分,
0~60分[0, 60],等级为D
60~70分(60,70],等级为C
70到80分(70,80],等级为B
80到100分(80,100],等级为A。
var grade = [60, 70, 80, 100];
var rank = [D, C, B, A];
// 按照每一区间的上线来检查分数
var maxGradeLelel = grade.length - 1;
var gradeLevel = 0;
var studentGrade = 'A';
while(studentGrade = 'A' && gradeLevel < maxGradeLevel){
if(studentCore < grade[gradeLevel]) {
studentGrade = rank[gradeLevel] ;
break;
}
gradeLev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