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学是推开了,大家讲,全民学,长此以往国人的情愫品行将回归道德传统,让长眠的鸿儒復甦了,笑醒了。时值秋去冬来,“罗衾不耐五更寒 ”。
儒家教导之“礼”,是人品行道德的最完美——忠诚、坦荡、仁爱、诚信、孝悌,重义忘利,全民如此修身、齐家,人人性情谦和、中庸,个个谨言慎行,忠心耿耿,和气待人,工作好干,事业兴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哇哈嗨Ho,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难怪先人把大同世界描绘得那么美好,外来的不管你什么“主义“相形之下不值一提。京戏西皮唱“更不✔值一谈——哐 !”
认一下真的话,会发现国学可不是大众学,而是精英学。孔圣眼里就两种人:“君子”和“小人”,夫子语录教诲,读通头都是教人做君子不做小人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夫子给小人贴的第一个标签,见利忘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孔子说小人的嘴脸,患得患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求诸人不是求人哦,是要求别人,拿着道德的绳索捆绑别人,却放任自己为所欲为,是不是逗人恨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出自《论语·颜渊》,惟愿别人混得差,生怕别人过得好,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简直太可恶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君子是有道德武装自己的,小人踏马唯利是图,坏透了……唉,小人之恶说不完,《论语》里说了八十多次,把孔老夫子嘴皮都磨起泡了!
儒家骂了两千多年“小人”是对品行而言的,但与“小人”身份对应的并不是君子,而是“大人”。何为“大人”呢?《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知学了大学之道的人品德高尚,爱人民,初心直达至善目标,不是圣也是贤,决不会是寻常人等。
孟子比后儒实诚的多,《告子(上)》公都子问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这是说胸怀格局大的是大人,反之是小人。
孔子自己对“小人”也有个说教,《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是儒家千年一真话,耕田种地的老百姓就是“小人”。孔子比他的徒子徒孙真的是诚实厚道的真人,玄孙们十之八九云里雾里满嘴仁义道德,不接地气的。
上面的说说很明白了,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像诸葛亮教子家书说的,要近君子而远小人,用当下流行词是培育“高品质人类”,即精英。
学儒者要明白一点,虽然历史尊儒,但儒学不是史学,国学包括历史,历史包含儒学。孔子是东周末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历史学非常清楚定论,周代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是周王朝的家天下,实行君、卿、大夫、士、庶农的等级制,“士”以下者没有受教育权利的。《孟子·滕文公上》 “无君子莫治野人 ,无野人莫养君子 ”,这里拿君子对照野人说事,显然野人属于下人,这是把没教育没文化的人叫野人的来由。(野人一词源自井田制之“国野制度”)
这串论证说明,孔子开创并由之后十数朝代代代发扬光大的儒学、及升格之国学教育,从来都是针对上层社会、塑造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精英教育,而不是针对平民百姓的公共教育。科举制度虽然是对平民开放的,但教育的目标和精神亦然是培养选拔社会精英,也即通常说的“读书做官论”。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不是热爱读书,不是为了发现真理,弘扬文明,目的仅仅是为了金榜题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书中自有黄金屋,因功利所在,而再所不辞。
既读书做了官,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修身养性,谈经论道,著书立说,就成精英的情致和追求(哟,一不小心亮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存在决定意识,把先人的著作一遍遍读,一遍遍抄,边读边写,抄的成了书法,写的又成新论,大约五百年出一鸿儒大家。
我常想也常问,为什么数千年发达领先的古老文化这么地博大精深,却不发科学的种子生出数理化科学的先进技术,那样我们岂不独步天下,辉煌灿烂+先进发达?转念一想,我们是极其聪明因而实惠和功利性的族类,看到你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可以升官发财鸡犬升天,我去学什么无用的旁门左道三教九流之外的雕虫小技呢?导致我们传统文化不昌、不讲科学(“科学”一词亦是近代由日本引进)。
所以,国学正如朱熹朱子所言,是“大人之学”,大道之学,是王阳明所述能与天下万物通为一体的大仁之学,是新儒家总结的“大人行大道的学问”——总而言之,不是小民吃瓜群众的生计学问。
(2021/11/2)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