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珽的第一本书《喂故事长大的孩子》让父母找到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而这第二本书《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则是努力舒缓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的焦虑。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我关注的问题,比如孩子在母语强势状态下对英文故事的排斥、是否选择全日制外教代班幼儿园、英语能力对孩子的意义。
但首先,在读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感受“爱”!
【想象一下,可能是2060年,孩子已经五十岁了,一天他们走过一家童书店,橱窗里映入眼帘的是小时候“妈妈读过的书”、“爸爸读到过的书”;走进去翻翻它,那感觉会不会像走进时光隧道,再次重温了父母的温暖怀抱呢?】
孩子在母语强势状态下对英文故事的排斥怎么办?
在孩子建立起对书的热爱后,婴儿时期的孩子对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早期读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天书”。那个时候的芝麻嘟也是什么都不排斥,只要是故事就行。我也从未考虑过故事的难度。而一岁半之后,孩子的母语系统彻底建立,新的英文故事她会排斥,汪培珽也同样遇到这个问题。她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父母做好心里建设,持之以恒的坚持读英文故事,保持中英故事1:1的输入量。
2、选择好的英文故事,真正引发孩子听英文故事书的动机和兴趣是故事,不是英文。同时做好文章难易程度的区分。
3、前几次读新故事的时候采取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法读故事。做到一一对应的翻译,除非孩子问,否则不添加对故事多余的解释。当孩子对故事有大概印象后(一般3次就够了),只读英文,不再翻译。
(起初我是不喜欢这样一句一句对应翻译的,我其实推崇语言是两种体系,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能建立起故事和内容的联系,孩子的语言学习自成体系。举个例子,看到一辆车,他知道这个在中文是车,英文是car。而不需要运用翻译思维:看到一辆车叫"车" →车的英文是“car ”。去掉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思维,这样以后孩子学英语就跟学母语一样了,会比较容易。
然而芝麻嘟排斥英语故事的状态非常明显,经常会要求我讲中文。所以如果遇到和我同样读故事难的小朋友,这个方法真的好用。而小孩子没有反抗之前,干脆就不要翻译,他们能逐渐理解里面的意思。)
4、借助英文原版音频。在读熟故事之后,加入原版音频的播放,增加纯正发音的输入量,使英文耳朵更灵敏。(汪培珽当时用的是磁带,现在我们有点读笔、牛听听、卢卡luka可以用,现代科技的进度使听变的更轻松。)
5、以学母语的顺序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步骤不能颠倒,培养出英文耳朵(听的能力)后,接下来的步骤才能更顺畅。我们的孩子都是经历了1-1.5年的时间才锻炼出了听的能力,又用了1年的时间才锻炼出说的能力。而换到学习英语的时候,我们愿意付出1-2年的时间只给孩子英文输入而不逼着孩子一定要说出来吗?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放下急躁,陪孩子一起成长。
是否选择全日制外教代班幼儿园?
孩子在语言敏感期时能有一个英文环境是多么可贵,与其让孩子后期参加高昂的课外英语班,倒不如直接用在幼儿园每天8小时的生活中。这是我起初的想法。不过很可惜,全日制外教班的价格比普通幼儿园每年贵约5-6w,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那汪培珽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呐?首先她并未完全肯定外教代班幼儿园,选择幼儿园的第一标准是老师是否真的能够胜任老师的职责,一个好老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至于幼儿园能提供纯正的英文环境,其实效果也许有限。毕竟幼儿园除了外教老师,还有同班小朋友,而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其实更重要。其次孩子的遗忘速度也是很快的,除了幼儿园的环境,后续的不断输入也非常重要。
英语能力对孩子的意义
相对英文,汪培珽更关注孩子中文的素养。英语作为一个工具,能帮助孩子打开更多的知识库,但她并不期望孩子读懂英文的莎士比亚著作。而对于中文,她希望孩子能理解唐诗宋词之美,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精髓。
中文高标准,英文低标准,就是我们消除焦虑的真谛吧。
英语虽然重要,但它终归只是一种语言,一个工具;而中文所承载的文化是需要通过我们世代传承的。
ps:附本书目录,需要本书电子版微信芝麻团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