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有关我自己的事情,就会渴望去了解真实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起初的时候我会找一下性格测试,玩玩星座,想看到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可是除了在看到测试结果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的恍然大悟之外,再无其他感觉。我既没有半点的觉悟认为自己应该属于这一类的人群,也没有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那种特征的想法。我依旧觉得,我还是不够了解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甚至觉得人的性格是可以塑造和变化的,老师常说一个习惯可以收获一种性格,我不太同意。假如仅仅是强制性的让一个人改变习惯,培养起一种类似于身体本能的条件反射,只会僵化思维,让学生变得更加听话,虽然这也算收获了一种性格,但是总归对学生本人不好的。如果是从一个思维角度的习惯开始切入,比如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观点,试图去纠正自己,接纳合理的观点。反复多次之后,他说话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咄咄逼人,甚至会有些温和,很谦逊的去理解别人,哪怕是仇视自己的人。
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个人信念来定义自己,界定自己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形成信念的的过程来做出关于自己的定义。
这是《批判性思维》一书中提到的观点。我们往往喜欢从特定的言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好坏,决定自己是否能与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我和他/她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认为做出这个行为的人,一定有着自己的想法在支持他做出这样的行动来达到自己认为最适当的结果。如同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一般,浅显的表象背后一定能够反映出此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审视自己,从一个彻底的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在某件事情中的反映以及背后的为什么。
以形成信念的过程来界定自己,而不是用行为的结果来给自己贴标签。你做事比别人慢,不见得就是因为你比人蠢,可能只是你比其他人更加谨慎小心,多检查一遍而已。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没有人会比你自己了解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