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中医入门
记得 儿子小时候经常生病,两、三岁大,一会感冒发烧,一会消化不良,我们动不动就跑医院,累得够呛的同时,小孩也被折腾得瘦弱,抵抗力差,越是着急,越是好了没几天,就又病了。夫妻两人疲惫不堪不说,还落得婆婆一顿顿指责,真是:‘’宝宝心里苦啊!”
一天,父亲来看我们,捎来了一本书《药性赋》,说:“女儿啊,小孩子老生病,说明父母带的方法不对,你要学懂一点中医知识,这样,提前预防,把握症状,才是长远之策。”
对于中医一无所知的我,拿着爸爸带来的《药性赋》,趁着儿子睡觉的空档,慢慢地,研究起中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么多味药,还分寒、热、温、凉、平,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有升,降,浮沉的性能,还有味厚,味薄,质轻质重的功用。还有各种药用途,禁忌,是否有毒……天哪!看得我眼花缭乱,可为了儿子的健康,我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个多月,我见缝插针,做饭前看,吃完饭休息时看,只要坐下,我随手拿起书就看。(以致于以后儿子碰到考试难,发牢骚时,我总说,“你要有你妈当年学中医的精神,还有学不会的?”)
通过学习,我觉得儿子,不管包得多严实,多么小心翼翼,还是会感冒,病了好,好了病,其原因就是:中气不足。书中说,中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之功效。于是,我与父亲商量,决定先煎黄芪水给儿子喝,试一试。父亲:“行,黄芪补中益气,即便无效,也无坏处。试!”
一开始,我一周煎一次,孩子小,量也不多,切片,拿三、四片,煎水,放粒冰糖,儿子也爱喝。持续了三个月,我发现儿子长胖了,小脸也红润了。每餐吃得很香,也不挑食。
所以,我就停了煎黄芪水,(毕竟,温性药,喝多了也会上火)。
当然了,中医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中医儿科更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请教专门医生,才能对症下药。
就这样,我走进“中医入门”,初步了解中药。
第二步,学开方子
父亲带来了第二本书《汤头歌诀》。
50多首歌诀,涉及方剂四百多条,随证加减,慢慢揣摩。当然了,这仅仅是入门。但既然入了门,修行就有了基础。
其实,我的目标不大,只要能让家里人健康,平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