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湖北的农村,对于搬离家乡的我,回老家感到莫名的兴奋和激动。人越长大,就会慢慢懂得,认识到很多,也明白到很多。今年春节回去,明显感受到曾经朴实的农村与近代中国社会一样,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记忆中乡下的黄土路修成了高速公路,还建起了省际收费站,房屋也全变成了高楼,吃喝玩乐的娱乐设施随处可见。看着村里的变化,不光是它面貌上的,还有它本质上的。
曾经热闹的乡村,大年三十,竟热闹不起来,更别提过年前后的风俗遵守。现在总听有人说,如今这年似乎没有一丝喜庆的气息。想起小的时候,那是盼着春节的到来,不仅仅是为了等待那些诱人的食品,更是那种轻松快活的气氛。现代工业文明的植入,农村像是变成了一个废弃的小岛,人们着迷于金钱和权势,农村的道路是通向城市的,可人们又有几次往返呢?也许一年也就一次,全然不顾老祖先留下的东西。好在村里爷辈们的存在,不至于习俗完全消失。但农村城镇化的转变还是能明显感受的到。
春节就过一个闹字,在我们村里,一般过年不仅是正月里的前半个月,还有腊月里的最后十天。其实在刚到腊月时,人们就开始逐一准备年货,腌制腊菜(鸡鸭鱼猪肉)、准备闲来吃的零嘴,腊菜经过十几天的腌制,再加上烟熏火燎和风吹日晒,经煮熟之后便可成为美味可口的过年菜。不过如今,农村养牲口的人少了,腌制菜也开始从市场上买了。
贴窗花,写春联,拜年,给压岁钱,接财神,闹花灯等传统习俗都是一家人一起团聚辞旧迎新为前提,家人面对面分享过年的喜庆被看成是最有人情味最为正统的形式。然而许多年轻人正在丢掉这些,即使回家团聚也对许多传统的年俗没有多少参与兴趣,越来越少对传统习俗的传承,特别是年轻人,在互联网中失去了很多东西。犹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刻,万家灯火里便看见三五亲朋好友围成一桌,或聊天,或娱乐,而如今回到家中的年轻人总在低头把玩自己的智能电子产品,闲来无事不再听父母亲的唠叨,同学聚会面对面还要聊微信。长辈们只能品味着经济、社会的巨大落差,弱弱的询问子女智能手机应该如何使用。
花鼓戏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每当春节前后就会有人在村子里表演。我们村里的花鼓戏源于湖南岳阳,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旋律,融合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我们村本地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以及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不知何时开始村子里已很多年没有见过花鼓戏表演了。过春节人们开始聚在一起除了吃喝谈天说地,抢手机红包,就是玩纸牌麻将了。想想曾经经历过的年俗,以后这种传统都不再有了,就感到可惜。
写到这,突然想起了小时候一大家人聚在外公家的土泥厨房里做苕粉的情景,亲人们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还记忆犹新,那是多么亲切、多么有爱的画面。此刻,想念在天国的老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