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2.15-2016.2.20
跟着微信有书共读一起读的,花了6天时间读完。读到结尾还沉浸在主人公一家的故事里,意犹未尽,有点不相信就这么完了。结局等于没有结局,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也切合主题-我从未告诉过你的事。
作者细腻的笔法在几个人物不同时间的故事之间自然地来回切换,细节的描写更突出人物的特点,动作和心理。好在莉迪娅死了的悲剧发生之后,他们能走向新生活,懂得珍惜。虽然莉迪娅死去的阴影会一直存在于他们心中,提醒着他们。但这样的故事是否又能警醒读者,是否能改变那些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没有表达出真实自我而造成的悲剧。我们无力改变环境,但至少可以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的爱人好一点,对家人好一点,在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你还有家人和朋友能与你携手共同感受蓝色的天空。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从开头一句莉迪娅死了,陈述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然后带着好奇心,一点点读下去,我觉得开篇两章的最后一句都写的极其精妙,故事在作者笔下平铺直叙地展开,让人以为是推理小说,带着和她家人一样有莉迪娅还没死的侥幸心理读到“警察抽干湖水,找到了莉迪娅的尸体。”我个人觉得这是突然的冲击感,然后到第二章,玛丽琳的母亲来参加婚礼,虽然想到了她会不同意,但没想到的正是最后一句“这是玛丽琳最后一次见到她母亲”。孩子们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都会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玛丽琳的母亲影响着玛丽琳,玛丽琳影响着莉迪娅,这些小小的关联,其实都是这个家庭悲剧的原因。
深切的疼痛将她包围,仿佛连骨骼上都有淤青。
这一处比喻足以见得当玛丽琳刚刚发现女儿死了时,她是痛苦的,但她的痛苦有着不相信,不相信她寄托了全部希望的女儿就这么没了。而詹姆斯更麻木,“站在淋浴喷头下烤肉”也无法让他忘记伤痛,他的逃避和懦弱让他和玛丽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渐渐地,我会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个悲剧正在愈演愈烈,悲剧触发着悲剧,越来越悲剧。
她要一直调查下去,直到水落石出,直到她完全了解自己的女儿为止。
读到这里的时候,玛丽琳这个角色开始不讨喜,明知莉迪娅已死,却想要再了解她,这样的想法很可悲,在女儿在世时她以为很了解女儿, 她强加在女儿身上的希望直接导致了悲剧,等女儿死去之后想再了解,不是无济于事吗?但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何尝不是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故事以第三人称陈述,主人公却是死去的莉迪娅,围绕着她,作者精妙地叙述了全家人的故事。
玛丽琳的第一次出走,是莉迪娅悲剧的第一大原因,正是她的出走,让五岁的莉迪娅懂得珍惜母亲,所以母亲的任何要求,她都要满足,这样才不会失去母亲,我想这是玛丽琳绝对不会想到的,她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因为她用最极端的方式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却给幼小的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而这时候,内斯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一般来讲,孩子找到了爱好是值得支持的事情,詹姆斯看着内斯成天看电视里的宇航员却只觉胸中涌起厌憎之火。我很不喜欢詹姆斯这个角色,不得不说,虽然他是第二代华裔,但他的身上全是东方人的特点,他拼命地想融入白人社会,却从不正视自己的缺点,他不是一个好父亲,长期以来无法融入群体的心理障碍是他最大的悲剧触发点。
汉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这个宇宙中的位置,她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孩。
汉娜很可爱,又很可怜,她仿佛是以一个局外人在这个家庭中生活,安静的极其敏感,读到后面,我有一点点认为,正是汉娜躲在暗处观察着这个家庭,所以她知道一些秘密,虽然一开始的她活得很悲哀,但后来,她应该可以成为联系整个家庭的纽带。
她还是会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白种人和非白种人,正是这些标签让世界面目全非。
这是作者无声的呼喊,呼吁人们不要再给世界上的事物贴标签。但所有事物都有标签,坏与好,错与对,丑与美,我们会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贴上标签,以便我们认识世界。但有些标签并不是我们自己认识到的,而是盲目地跟随别人贴的,而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家庭,标签被贴在人身上时,问题就爆发了。我们看待世界,不要盲目,而且不要标签,很多问题应该就不会发生。
一阵钝重的寒意逐渐爬遍她全身,也许—她呼吸困难地想—也许,最后正是它们把莉迪娅拖到了湖底。
第十一章,玛丽琳在詹姆斯出走后,在莉迪娅的房间终于发现了女儿死去的真相,她对莉迪娅的每一个期望,都是导致女儿死去的原因,这是全书最感人的地方之一,母女之间的联系,让玛丽琳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才了解了女儿,了解了死去的女儿,这个时候,不知道她心里有没有后悔,如果能够重新来过,她肯定不会再逼迫莉迪娅学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但悲剧不会回转,可她还有机会去爱自己的小女儿,当她把汉娜搂在怀里时,我觉得汉娜终于感受到幸福了,她一直爱着这个家庭,却不求回报,如今,她的母亲通过她姐姐的悲剧能够再看到她,给她完全不一样的爱时,汉娜就是幸福的。
在玛丽琳和汉娜拥抱之后,作者又回到莉迪娅故事的描述,在莉迪娅去找杰克想要用安全套的时候,长期以来父母给的压力和无处宣泄的压抑导致她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这也是故事的高潮,在和杰克简短的交流之后,莉迪娅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她想要改变,她想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错,于是她来到湖边,找到了她认为错误的地方,哥哥在她溺水之后给她的臂膀,让她不能直接面对失去的自我,继续无止境地错下去。想通之后,她要重新开始,她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如果不是开头就知道莉迪娅死了,我会以为,她马上要回家了,去告诉父母她究竟想要什么,然后重新开始。可是她上了小船,自信地以为她会游泳,她要游回去才重新开始,有些评论说她自己作死,但我觉得这是她自己重新开始的方式,只可惜意外溺水死亡,这是全书最感人的地方之二,她想用自己的方式摆脱孤独,却还是沉入了水底,与小说开头她不愿意学游泳呼应,她的家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她死前的希望,永远以为她是自杀。
杰克是小说里重要的人物,他不是主人公,却像一面镜子照着对面的莉迪娅和内斯,他活出了自我,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默默地表达着对内斯细腻的爱,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汉娜。人往往会在安静的时候才能理性地审视世界,审视自己。他们俩能发现一些活在溺爱之下的莉迪娅和一直想要逃离家庭的内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秘密,他们拥有最安静的爱。
整部小说读完,我可能会做出假设,如果不怎么怎么样,就不会怎么怎么样。如果詹姆斯把玛丽琳请出他办公室,玛丽琳后来就不会退学,但是她不退学又怎么可能有内斯和莉迪娅……如果之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莉迪娅又怎么可能在湖边重新审视自己,这部小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悲剧环环相扣,无法脱离,就像这一家人一样,谁都无法离开谁,但莉迪娅的离开,让这个家庭有了新的希望,作者最后不是要以悲剧结尾,在前面叙述的各种悲剧之后,我们看到了莉迪娅重生的希望,玛丽琳对汉娜的关爱,詹姆斯与玛丽琳的和解,内斯和杰克打架之后的平静。
莉迪娅虽然死了,但她的死改变了以前那个病态的家庭,虽然这个改变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依然是正能量。
应该把这本书推荐给有孩子的父母和爱父母的孩子,希望他们能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能思考自己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健康成长。
抛却无力改变的种族歧视问题,我只觉得人最起码要爱身边爱你的人,最起码要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