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先生所作。张中行心中的叶圣陶,正如杨振宁写邓稼先,同一领域的大咖写对方,具有其他非专业领域作者所不可有的优势。
这优势或许在一般人眼里反而成为劣势,因为太过熟悉的东西往往没有新鲜感,唯有真正相知的同道中人,唯有真正经历过其中甘苦者,才知道对方看似平常行为之中的艰难和可贵。
读张中行先生的文字,眼前站立的不仅仅有朴实、和蔼可亲、待人宽厚、对自己严格,对事严谨执行的叶圣陶先生,还有一位痛失师友情感内蕴、不觉回忆其点滴生活琐事、言语干净典雅又明白如话的张中行先生。
叶圣陶,这个名字,语文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仅是语文老师,估计所有受过师范教育的教师,都知道他。即使没有系统了解过他,也一定牢记他那句经典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多少教师都在追求的教育目标和效果啊。这几乎是教师终生的教育理想,而先生曾说过,理想是事业之母。“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目了然的题目,其中“二三事”好像拉家常,跟你白话一样。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记》等“负暄系列”的张中行先生,完全可以取一个典雅深沉的题目,可却以如此朴素的字眼作为怀念先生的文章题目。既有“负暄”的含义,作为一个孤陋寡闻之人发现晒太阳如此惬意,而要广而告之的谦虚,更有以朴素简单、明白如话的题目来写一位崇尚文风简洁的大师,这是多么般配,作为第一儒的叶圣陶先生,哪里还需要用华美文字来修饰他?
张中行先生所写的二三事表现出先生为人宽、待己严的品德,对于先生在国语教育方面的主张几乎没有涉及,而事业和为人是相通的。
是因为叶圣陶先生,才有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以前叫“国语”和“国文”,是他把这两者合并起来,称为“语文”。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提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的第一人,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要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够理清楚文章的思路。
叶老尤其注重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比如这个好习惯——动笔之前先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读者角度审核自己的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只要按叶老所倡导的去做,养成阅读和写作的诸多好习惯,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至少不会把执笔为文视为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