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937年七月-毛泽东在延安大学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这篇论文作过演讲-距今85年)
为什么说是“神作”因为它完整的说明了作为人与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补齐了我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应当如何在理论与实践过程的运用”,“知行合一的理解”包括我之前听到的精妙绝伦的语句有了通篇的解释:(例如:“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没有一流的计划,只有一流的执行”等等)
提一嘴,我们当下比较常用的获取资讯的方式,主要以微信、抖音、微博等媒体渠道,通过这些媒体介质传播的时候,很多的东西由于传播的需要,解读是相对比较片面、碎片化的。大部分的传播,天然的性质就是以传播的影响力大小作为主要目的,自然就要降低传播难度和门槛,那么系统的,深入的理论就显得枯燥与你想要的系统的,深度的自然是相悖的。所以我们在选择自己的知识获取源头上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把媒体渠道作为自己了解客观世界的全部来源,则会往往真实的世界脱节。
总结:如果需要了解实时资讯,当然主流的媒体是最优选择,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某一项专业、技能,比较低成本和有效的方式是看专业的书籍或系统的课程、培训、实践等,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带来的理解深度是不一样的。
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人的思想、眼睛所看到的、想到的主观的世界,这么说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世界是客观的世界,不以每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古人云(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说的就是这个理。 常常听说要顺势而为,说的应该是顺应客观世界的潮流而行,如果是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便会与客观世界脱节,这是我们常说的“思想落后了”。微观上来说就是每一个社会、行业、职业都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伟人认识客观世界,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尚需孜孜不倦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复的总结与学习。
自勉之。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与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想要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个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这就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说明事物,除了同哪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哪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自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斗争中,才能接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一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要实行物理学和化学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与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在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反之就是不可靠的。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的工作,或者接触的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派”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经验靠不住,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跃迁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空虚了更不可靠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的过程中根据实践基础而科学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
理性认识依赖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者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斯主义哲学说来,那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归类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由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它能够指导运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回到实践去。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解决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的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之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是在于为而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完全的,经过实践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的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嘛?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作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的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都算是实现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不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改变的是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者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者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很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达到于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改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随着推移和发展。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如同上面已说到的,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绝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主义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分裂,以认识和实践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的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