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时候我的情绪是很复杂的,大脑快速运作,眼前画面闪现,内心惶惶不安,好像一刻也不能停下来,就如同一个失了控的转轴即将摩擦殆尽,被抛出到远远的看不见的深渊。这时,我很明确需要做的是调整呼吸,闭上眼睛,放慢心率,踩实地面,给自己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你需要冷静。
我不知道世界上究竟存在着多少种心理的人亦或是多少心态的人,我亦不知道人生究竟是由哪几部分构成,是亲情……是生活……是事业……是爱情……这是个定义宽泛难以明确的话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群小猖獗,朝政日非,谄媚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社会背景下,屈原怀才不遇,遭小人诽谤,被逐江南却仍不放忧国忧民之心,不弃自治自励之心,不失追求真理之心。古人的骨头硬朗,志向坚定,理想丰满,不仅仅屈原一人而言。然而在环境优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背景下,人的本性中滋生的是更多的懒惰、自私、甚至抑郁。这些相比之下无异于饮鸩止渴,摧毁心志,沦为灰渍。
不说别的,我想聊聊现在生活中不能避免的爱情观。虽不能一叶以蔽之,只是谈谈个人感受。爱情应该从何而发,从何而涨,从何而终。在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爱情成了门当户对、世族联姻甚至是国家利益的牺牲品,但仍然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罗曼蒂克史。古代的爱情除了政治牺牲以外,时间自由,地点自由,对象自由,敢爱与能爱是有区别的。然而现在的时代中,功与名太过于势力化,爱情的桎梏更加僵硬。就连自由恋爱的时间也被限制到找到工作以后,这是大多数家庭的典型。我特别喜欢听那些从小不拘一格,情窦早开的朋友们讲述他们的爱情观,纯粹自然率真,真真应了“在最美的时候遇到了你”,不像部分人大学、研究生、博士毕业,终于发现不能再孑然一身,开始麻木地寻找,各种利益和情绪捆绑之下,反而发现人性中弱点和丑态,继而将爱情妥协为乏味的婚姻。
社会进步是毫无疑问的,在这种进步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追求和品性有没有与之成比例呢?社会进步的越快,人们越容易疲劳容易倦怠,容易迷茫,甚至失去方向脱离社会。现在的很多适龄青年都喜欢挣脱束缚,向往自由,希望找到自己的感觉,自己生自己活的感觉,所以才会出现更多“叛逆”“离家”等等的字眼。这种感觉究竟好吗?真实的捍卫了自己的主权,自由随心,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却发现昏黄灯光下空巢老人临窗往外盼游子归来,颤颤巍巍独自掩泪叹息“儿女大了不由父母”,说得再直白一点,多多少少有点嫌贫爱富、自私自利的成分。蓦然回首,现在的社会,父母岂不是更悲哀,古代社会中至少子女大多是为了真理志向远行,父母牵挂之余也在努力地生活。现在的子女甚是堪忧,仔细捋一捋,你要的是什么?很多人说不图家大业大,没有雄心壮志,只希望平平凡凡过一生,衣食无忧便可。如果没有父母帮衬,你安能轻轻松松衣食无忧,有何资格谈平平凡凡?如果人人向往平平凡凡,社会是个什么状态?相比之下,现在缺失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凌寒独自开”的自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志向,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没有自勉精神,没有志向,没有情怀,我们丢掉的是自己,是一种意念,是一种文化。
恋爱可以浪漫,含苞待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初见,我们总是喜欢追忆,喜欢煲心灵鸡汤,然而喝多了又失其本味甚至作呕不已。情感萌生最早的刹那,应该像我们大部分人期待的那样,纯真美好,单单纯纯就是喜欢,真真实实就是恋了,不像现在很多人反问“恋爱是什么”。我想它就像小说影视中描述的那么唯美,那么不期而遇,那么自然而然,却在生活中装在了套子里面,时间越久尘埃落定难以辨识。
爱情可以美好,葳蕤盛开。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 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爱情是炽热的,爱的程度比恋爱更深,是一种从依赖到深入骨髓中的生生相惜,容光焕发,犹如重生。
婚姻可以归宿,偕老同心。
雏菊代表愉快、幸福、和平。 花语是隐藏在心中的爱,就像缪塞的诗里写的一样:“我爱着,什么也不说;我爱着,只我心里知觉;我珍惜我的秘密,我也珍惜我的痛苦;我曾宣誓,我爱着,不怀抱任何希望,但并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看到你,我就感到满足。” 默默地关注一个人,看着那个人,即使隔着...(摘自网络)
从恋了爱了再到走向婚姻亦或是彼此祝福,爱情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无限的,爱情是人性不可或缺的本能,追求彼此从外由内的契合很正常。人性本善,至少我是“性善论”的拥护者,我非常不愿意更多的人庸庸碌碌不知所寻,误打误撞成为婚姻的牺牲品。“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愿你历经沧桑,心不失格,爱不妥协,志不曲”,“愿你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