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年大过天”的中国,绝对是最为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不管西洋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多么火爆,春节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是无与伦比、且无法替代的。但这些年,大家都觉得“年味儿”淡了,因为“仪式感”淡了。
01
“鞭炮声声除旧岁”渐行渐远。
今年,魔都继续“限鞭”,外环以外才能放鞭,且鞭炮售卖总数量限定。我家某人童心未泯,特意千里驱车去奉贤购买鞭炮,但仍未买到,今年可谓一鞭难求。
年三十儿,新闻里播出:警察出动,在容易放鞭的市中心地段专门布控,“禁鞭令”实施严度足见一斑。
不是没有道理,近年来pm2.5一再爆表,放鞭炮对环境污染影响甚大。且鞭炮也确有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前几天看电视,某地的“熊孩子”将鞭炮扔进一辆小轿车车窗里,引发副驾驶位着火,整个车辆付之一炬。年节时分,发生这种事情,料想车主该是郁闷的无以复加。
古人用鞭炮驱赶“年兽”。今日少了鞭炮的春节,似乎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02
阖家看春晚的习俗同样被淡化。
“哎,群里有红包,快抢。”电视开着放着春晚,家里人人对着手机,春晚俨然成了背景音。“哎呀,手慢了,又没抢到。”
“啊,支付宝五福开奖了,快看快看你分得了多少钱?有没有666?”春节里支付宝、微信等依然活动多多,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
“没意思。我去上会儿电脑。”许是因为现如今的综艺节目品目繁多,早已远远提升了大家的“品味”,年轻一代看了看无趣的语言类节目,懒得吐槽魔术,打开了ipad。
于是,多年前阖家围坐、几世同堂、其乐融融一起烤火看春晚的气氛被破坏。
都说春晚越来越难看,人们怀念着80年代的春晚,怀念着李谷一的歌声、《超生游击队》子里的段子。其实,选择多了何尝不是原因?
而选择多了,貌似也是社会的进步?
03
年味食品的制作工艺在逐渐失传。
打鱼糕、灌香肠、炸藕夹、做卷卷儿、制黄酒…
各地有不同的民俗。只是,现如今,这些民俗年味食品基本上都由老一代操刀。年轻一代,偶尔为之的做做烤蛋糕之类的可能还如鱼得水。“民俗食品,my god,还是去街上买买算了吧。”
不知道,若干年后,当我们的父母辈不在,我们这代人能否为我们的孩子们在过年期间做上一两道这么特别的年味食品……
多年前,邻里邻居一起齐心协力打年糕,做好了黄酒、米酒互相比比谁家媳妇的手艺更好的图景,已经成为某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征。今天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甚至鲜见挂着的干鱼、腊肉……
一起失传的不仅仅是食品,还有贴春联、剪窗花……
一直觉得,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很讲究“仪式感”的民族,今天,这些仪式的淡化,到底是物竞天择的“进化”,抑或倒退?会不会若干年后,春节也不过是众多节日中淡漠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