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经典的武打片《太极张三丰》,不知道是第几次看了,每次看都会被电影里的故事所吸引,为主人公的遭遇悲,也为主人公的功成身退而喜,可谓感慨良多!
电影里的主人公有两位,一个叫天宝,一个叫君宝,两人是在少林寺里长大的。从小到大,两人就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天宝争强好胜,君宝与世无争。好在他们有一个好师傅,不管每次他们闯下什么祸(主要是天宝引起的,君宝顶多当个帮凶),师傅都能袒护,童年时光总算有惊无险,一步步地走过来了。
可是,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起因源于一次比武。原来,少林寺在每一年度都有一次比试武艺的“升学考试”,凡是进入罗汉堂的少林弟子皆可参加,并从中挑选出四位武艺出众者进入达摩院修习上乘武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弟子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力争进入达摩院。
巧合的是,天宝的对手正好是大师兄。而不幸就正在于此,这个大师兄从小就与天宝有过节,长大之后也依旧有过许多摩擦,可谓积怨很深。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在比试的过程中,双方出手都很重,虽然是大师兄,但天宝还是凭借着出众的武艺逐渐占了上风,就在胜利在望时,这个大师兄竟然使出卑鄙手段(洒石灰粉),趁着天宝看不见的时候,让天宝吃了大亏。这还了的,回过神后,恼羞成怒的天宝把大师兄打倒在地,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早把大师伯在比武之前的告诫(同门比武,点到为止)忘的一干二净。
这时,大师伯出手制止,并严厉地责备了天宝,而天宝呢,也还算冷静,停下了手。可坏就坏在,大师伯还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把天宝彻底激怒了。什么话呢?就是要把天宝逐出罗汉堂(仅次于达摩院的武学殿堂)。这就让天宝再也不能忍受了,试想,天宝这样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受了委屈,没有得到安慰就算够憋屈的了,况且错本是由大师兄引起的,即使要责罚,也应各打五十大板,而大师伯对于大师兄却只字不提,反而使天宝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处置,至此,不幸也就无可避免了。天宝大闹少林寺,最后与君宝在师傅的帮助下,离开了少林寺。
每当看到这里,我总觉得这个大师伯对事件的处理太过粗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天宝的悲惨结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假使当初他能公允地处理,给天宝一个改错的机会,或许天宝可以净化掉一身的暴戾之气,成为一代武学宗师也说不定;又或许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的恶魔(后期的天宝利欲熏心,为上高位,不择手段,投靠大太监刘瑾,做了许多坏事)。所以,识人真的很重要,能遇上一个懂你、宽容你、引导你的良师益友是一种福分,更是一种奢望。无怪古人常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当然,话分两头说,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大师伯那里,天宝也有错。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天宝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小争强好胜的他,从来都吃不了半点亏,凡事睚眦必报。例如小时候由于偷看其他少林弟子练武,被大师兄(就是上面说的那位仁兄)看到,然后教训了一顿。那时还没练武资格的天宝就找了个机会,趁大师兄不备,用麻袋罩着,结结实实地回敬了一顿。由此看出,他是有仇必报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在没有能力时,还好。一旦翅膀硬了,那就难以遏制了。
果不出其然,被迫离开少林的天宝和君宝。由于性格的不同,志趣的不同,在热闹繁华的尘世,很快就分道扬镳了。天宝向往权势,而君宝淡于名利。最终天宝参军,投入刘瑾的队伍中,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出众的武艺,很快就爬上了高位。而君宝不愿参军,与一帮反对大宦官刘瑾的忠诚义士在一起,这倒也不是说君宝要革命了,只是他觉得能做些帮助他人的事就好。
但造化弄人,原本不会再有任何交集的天宝和君宝,却走向了对立面。接下来,天宝利用君宝,设下埋伏,把一帮忠诚义士赶尽杀绝。君宝也因此变故,遭受莫大打击,最终疯了。由于一日发作三次,故名“三疯”,幸得朋友不离不弃,在朋友的帮助下,君宝抛去私心杂念,静心研习师傅留下的心经(本来是留给天宝的,天宝不要),一朝悟道,自创绝世武学“太极”。电影的结局是,执迷不悟的天宝被大彻大悟的君宝打败了,天宝众叛亲离,身首异处。而君宝成为一代宗师。
电影也总算讲述完毕,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同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如此情同手足的一对好兄弟,为何结局却不能完美呢?思来想去,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是思想的不同,是信念的不同,是人生观的不同造成了两人命运的不同。
说的再明了些,天宝认为,人活一世,应当得到世人的肯定,这固然没有错,错就错在得到肯定的方式,他认为锦衣玉食,荣华富贵,高高在上才能得到肯定,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而君宝呢?他只想在太平盛世下,参禅悟道,研修武学,领悟武学的最高真谛,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这就是两人的差别,高下立判。
“性格决定命运”真乃至理名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