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独白:
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事,重中重是吃饭。其他什么生命的意义、个人追求、使命愿景,那都是群体生命共同生活后塑造出来的。
就生命自身而言,人活着,首要且重要的是吃饭。人刚出生,马上吸入一口空气,接着借着呼气张开嘴寻找吃的。
吃饭解决了生命的生存问题。作为一枚吃货,我吃得理直气壮。吃饭问题没解决好,什么都是假的。人的很多抉择,不是靠大脑决定的,而是肚子拍板的。
吃饭是人的根本,空肚子干事,那是肚子吃饱饭后的想象。就像艺术,往往只饱腹后才能创作出来。
为此,在吃饭这件事上,马虎不得。
在没得吃时,人首先是解决找到吃的问题。当此时,吃有毒的东西,不是不可能。只要不是吃了立刻没命,先吃了给身体提供能量,然后再寻求解毒之法。
到了不愁找不到吃的时,吃得安全和卫生就上升为吃饭原则。这时的吃饭,既要解决给生命提供能量支持的问题,又要解决不给身体机能造成损伤的问题。
在不得不感伟大的神农大帝,他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帮助先民找出很多吃得安全的东西。这让人类有更多的机会活了下来。
吃得安全卫生没问题了,吃饭追求美食,讲究赏心悦目满足肚子,就被提上议程了。
人们开始研究创造美食,寻找美食。为了创造美食,不惜长途跋涉,甚至深入不毛之地,找到最好的食物。对应的,也有远方的人慕名而来,又是排长队几个小时,静待美食。
至今人们旅游出行,品尝各地美食,也是出游的重要目的。出行之前,往往花大量时间,寻找旅行攻略,探寻当地美食之所。
你看到《十二道锋味》、《风味人间》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流口水,还差点把自个舌头吞进肚里。结果肚子空空,但是它让你认识美食,如何制作,而且在哪能吃到。下次你就多少懂得什么是好吃的和如何找到满足美食之所。
不管是太平年代,还是战乱时代,美食都是人们的念想和追求。我看《人间有味是清欢》能体会到梁实秋先生在清末民国年间尝到美食的幸福感。以致后来他在书写那些从小到大尝过的美食时,一枝妙笔书写得情真意切。对美食的那份描写,让人边读边吞咽口水。这远比今天那些美食照片更能勾引人的食欲。
对美食的信仰,超越种族时空,在人类中代代传承。全世界自古至今,都不乏对美食的记载。各种书写美食的书籍,长期广泛占据人们的阅读世界。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读那些历史、宗教、哲学、商业、法律、小说等书籍。但是没有谁会不喜欢美食的。
当然了,吃饭的追求,不会到追求美食就止境。吃饭的底层逻辑是解决生存问题,最终也是要回到解决人生存得更久上。
有得吃,吃得安全,吃得吃好,最终也归流到吃得养生。把身体供养得好了,才能承载人的志向和追求。
伟大领袖说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可不是靠锻炼就能炼出来的,还得靠吃得养生。你胡吃海吃,虽是能解决不被饿死的问题,但也在糟蹋身体。乱吃一通后,再怎么锻炼,也没办法把身体锻炼好。
所以,自古至今,就有很多膳食菜谱,以及谈膳食养生之道。
明朝有个很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叫杨博,最后流传下来最广的不是他的那些政治军事论著,而是他晚年收藏整理的一本养生粥谱。
吃饭,实乃人生第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