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澧之谣
一
“落日万山紫,虚亭一叶秋。新诗吟未稳,注目数江鸥。”
落日缓缓西沉,群山身披紫霞,落叶飘摇,虚亭孤独,空旷,哀婉。诗人独立寒江,望江水滚滚,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胸中时不时地有诗句奔突而出,想是要感慨时光匆匆,人生苦短。然而,空阔的水天之间,翩翩江鸥若隐若现地掠过,闲适,自由,丝毫没有为秋江、落日的萧瑟所影响。
这是明朝画家李日华的题画诗,画作已散佚,唯有这首诗保留了下来。诗歌的重点在于缥缈的江鸥,那江鸥引发了画家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繁花过后,秋霜如期而至;即使点燃了西天的云彩,夕阳终究拒绝不了远山的诱惑;江水滚滚东流,带走了岁月,也带走了一切;与其哀婉嗟叹,还不如坦然面对,让自由、闲适的身影划过苍穹,也划过生命。
《生命清供》第九篇——《寒潭鹤影》中的文字比较深奥,我一时间没有完全看懂,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思考,即使我的思考远离了作者的旨意,但只要是思考了,也就没有违背阅读的初衷!
二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所处的这个世界?
文章的开头讲述了庄子开释一个与自己的影子纠缠不清的人的困惑的故事。庄子的建议是让他去大树下悠闲的休息,因为到了大树下,你就不会再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以为,庄子要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在于是否要和自己的影子纠缠,而在于不要与任何虚幻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纠缠。世界本是纯净的,追求逍遥自在的前提便是不为外物所累。真正的超脱,其根本在于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存在。于自然之中,人生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于人生中,任何纠葛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片段。一切的发生与消亡都有其规律,有很多时候,人是不能左右着一切的,意识到这些,就能放下执着的心,从而获得逍遥与自由。
《心经》中的“色空”理论确实比较深奥,我无丝毫的道行,自然也就难以说得清楚。《坛经》中所说的“彼岸”,我姑且以为就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世界。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有外在的羁绊都是来自于内心的欲求,只有当我们明了了短暂与永恒的同一性,参透了失去与拥有的一致性,才能抵达心灵自由的彼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要告诉我们的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本来是清净的,如果不是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没有什么能限制你的自由。是的,执念是束缚心灵的桎梏,放下是获得自由的通途。
三
“身世一逆旅,成兮分疾徐。反身内自观,此心同太虚。”
倪云林用他的笔来画他的哲学,画他对世界的体会。在他的画作中,深刻地表达了禅家色空和道家寄客的智慧。他在画面的构思上往往选取远山、雾霭、流水、烟树等等,构建一幅空灵超越的意境;他在绘画的笔法上往往采用飘逸、灵动、萧疏、朦胧的技巧,表达一种虚空洒脱的情怀。他说自己作画是“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他是要用飘渺无痕的笔法来描绘玲珑至绝的世界。
其他如恽南田、石涛、黄公望、李日华等文人画士皆有如倪云林般风格的画作传世,这充分表现了“不黏不滞,无住自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
画士如此,诗人亦然。历代山水田园诗人,无不是放下对红尘的执着,醉心于山野的自由闲适,或南山赏菊,或林间听泉,或渔舟唱晚,或踏雪寻梅,弃功名利禄的执着,享无欲无求的自在。
儒、释、道,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他们已深深地浸入中国人的骨髓,无论诗人与画士,其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在于能戳痛世人心里最脆弱的地方。艺术家们往往借助笔下的形象来展示生活的本质,表达对自己的生命,对生活的世界的思考,以引起是览阅者心里的共鸣。
以“太虚观”看世界,世界似乎近在咫尺,又似乎远在天涯,有时候,我们觉得世界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山水水,可有时候世界又似乎是一个蒙昧未知的东西。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既然不可捉摸,何不顺其自然?
随他而去,不黏不滞;空灵飘渺,自在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