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全职主妇一枚,正面管教家长讲师,非暴力沟通践行者。
这是我分享的第4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很多教育方法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父母只是用这些方法“教育”孩子,而看不到这些方法背后的“不教育”。
每周日分享一本书。
从孩子出生以后,好像我身边的人,都在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自己也把教育作为家庭的第一大要务。
作为一个凡事都爱找答案的狮子(正面管教中的生活态度取向:力争优秀),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到底怎样才算是好的教育呢?
寻寻觅觅中,我接触了非常多的理念,慢慢的,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套体系,原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很难理解是不是?
是挺难的。我们先来看看大家普遍认为的教育是怎样的吧。
父母作为过来人,苦口婆心的说教,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告诉你那么多人生经验,就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
而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
在曾经的那个时代,这样的教育不无道理。我们的父母,已经给了我们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教育。
可是时代变了,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拿着过去的那套理念教育出来的孩子,他能适应未来的世界吗?
况且未来是怎样的?连我们都不知道。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教育呢?
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孩子天性中有太多优秀的品质,喜欢探索和发现,敢于尝试和面对未知,并且有着天然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认识和了解这个未知的充满趣味的世界。
而大多数父母,用自己所谓对的,正确的方式,给孩子设置了一道一道的障碍,破坏了孩子的兴趣和专注,让学习这件事变的恐怖。
是的,这样说并不过分,是父母的过度教育,反而让孩子走到了另外一个父母不希望去到的方向。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希望他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甚至出国深造,我们就是用这些可以看得到的结果不断的去要求孩子,自以为用这些目标“激励”了孩子,却不知道为什么,孩子的表现却越来越不如人意。
我喜欢作者的一句话,作者整本书也都在诠释这句话:教育全在细节中。
真正的教育,不是给孩子设置一个目标那么简单,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帮助孩子树立独立面对世界、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小到孩子跟小朋友的冲突,孩子对作业的态度,孩子面对老师处理问题方式的疑惑,孩子一次考试的得或者失。。
大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数学思维,要不要读古诗,如何写作,这些事情,如果父母只是寄希望于学校教育,那么多半会失望。
家庭教育占到整个人生中教育比重的75%,而我们的面对这些“小事”的时候如何处理,就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无形中给孩子输入了父母的思想和逻辑,塑造了孩子的人格基础。
说到底,所谓的教育的根本,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这到底有多难呢?
单是一个“不控制”,我读了几十本家庭教育的书籍,才开始认识到“不控制”是如此重要,写了无数篇观察手记,才开始觉察到自己的生活中的控制倾向,我甚至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实践这个“不控制”。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无形中也在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这个过程,也是家庭教育的真实体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作者记录了无数个教育的细节,它不但告诉你如何做,还会告诉你一般的处理方式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影响,除此之外,作者还会举例,自己建议给很多父母的方式,为什么会不奏效。
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父母只看到了作者处理方式的皮毛,还是在用这些方法去“教育”孩子,而并未真正理解,作者很多方法的背后,其实是“不教育”。
用“人性”去体谅孩子,而不是用“神性”去要求孩子。
是的,我们根本没有觉察到,我们一直在用成人的标准,成人的时间,成人的界限去要求,以成人的视角去“评估”孩子的行为,然后在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把这个行为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
当孩子沉迷于电视剧,当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当孩子爱上电脑游戏,哪个父母可以坐的稳稳的?
而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另一个作为父母的人生课题,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做”。
这里面隐藏着很深的智慧。
而放手,也非简单的“不管”和放纵,而是对孩子各项能力综合的考量,对环境的安全性悉心的评估,对事情结果的走向放下预期后的信任,它源自对孩子真正的信任,更是对父母自己有信心的表现。
替孩子做决定,帮孩子做事情,对孩子提要求,设规矩,再去检验孩子是否能做到,这样做其实最简单。不需要思考,任何父母都拥有这样的本能。
而我们,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自我管理,学习时间统筹的机会。
是的,“不做”和“不管”,比“做”和“管”,要难上几百倍。
“不干涉”比“干涉”,父母所承受的煎熬,要多上几百倍。
而就算是我们做到了“不管”,当孩子的行为自觉自愿转向父母期待的改变时,不动声色的让孩子自由的体验,“不说”和“不表扬”又是何其不容易。
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是父母的管的太多,干涉的太多。最简单的,最有效,却被大多数父母所不齿。
读这本书,让我对孩子每个阶段成长可能的很多“问题”都开始坦然,不但酣畅淋漓的旁观了中国的教育现状,很多自己过去对于学校教育的迷思也得到解答。
或许未来,当我真正面对那些问题的时候,可以真正的放下自己的“面子”,放下那些世俗的包袱,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的闪光点,用一个母亲无穷的力量,给他一方心灵的净土,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妈妈,最想去到的方向。
是的,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会重读这本书。
-end-
每周日分享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