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厦九九
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与收获,也开始酝酿或写下新一年的梦想清单。这是告别过去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跨入新年的一种仪式。
对于这件事,我有种必须完成的执念。如果不做,我会觉得自己混混沌沌地过了一年,又不清不楚地到了下一年。无论过去一年过得如何,我们都需要一种仪式去收拾好心情再出发,这便有了这篇年终总结。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计划,通过复盘、反思,我给自己2018的期许是:做少一点,做好一点。
复盘:如果你想成为一切,最终只会什么都不是
和大多数人一样,刚刚过去的2017,对比年初列出的那一长串计划,我真正实现的没有几条,但这一年依然值得复盘。柳传志先生说过,自我复盘是个人获得成长的方便手段。只有诚实地复盘才知道差距和原因,2018才能做得更好一点。
刚刚翻出年初用思维导图画的“2017梦想蓝图”,我列了8项内容:技能(工作)、写作、读书、旅行、怀孕、装修、人际、爱好/习惯,每一项内容之下也都有细分目标或关键词。
逐一对比完这些目标,看着身怀六甲的自己,真有点哭笑不得,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就这项实现了。
在工作技能上写了5项,真正有所行动的只有品牌、英语、演讲,但这些行动在目标面前特别微不足道。写作一直在进行,但无论公号运营、签约、出书还是其他各项指标,一个都没实现。读书倒没什么好说的,质比量重要。
后面几项,因为怀孕,旅行没了,装修房子让王先生代劳了,人际上依然无心经营。跑步的习惯停了,想培养的爱好和习惯还没养成,只有早睡早起这一项坚持得很好,那也是拜怀孕所赐。
值得一提的是,在计划之外养成了两个习惯。一个是每天记录有效工作/学习时间,因为看了《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用的App是aTimeLogger2;另一个是用鲨鱼记账记录收支。
有了时间和金钱的账单,可以看出很多问题。比如你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比如我发现自己今年在知识付费上的花销,和业余写作的外快基本持平,以及不敢相信自己最大的花销竟然是买衣服。
另一件计划之外的事,是我进入书院学习佛学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佛系”。
以上就是我的2017。其实在我画这张蓝图的时候,就知道很多实现不了。但我还是固执地画满了一张纸,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目标还是要远大一点嘛,不过我不止是远大,还很庞大。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贪多嚼不烂,贪多吃不下。
12月因为报了李叫兽的训练营,作业之一就是重读经典《定位》,书中有句话戳中红心:如果你想成为一切,最终只会什么都不是。这句话适用于产品、公司和人。
前段时间我有点丧,赖着王先生求开导,说自己心里郁闷、不痛快。眼看着2017年就要过完了,盘点这一年,好多目标和愿望都没实现,尤其在写作上,觉得自己是个loser。主要是指当初定下的公号粉丝数、签约作者、出书等目标一个都没实现。而刚开始写作认识的那些人,起点与水平都和自己差不多,如今签约的签约,出书的出书,开课的开课,已经甩开自己好几条街。
我当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自己不够努力,该坚持的时候选择偷懒。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够专注。
这一年的写作经历,颇有点猴子掰玉米的感觉。年初定下公号日更计划,但自觉时间精力不足,加上有平台约稿,就放弃日更,每月给平台写几篇稿子赚稿费。大半年过去了,想到自己简书签约的梦想拼一拼应该也有戏,转而聚焦某个专题写了三个月,期间为了逼自己一把,特意参加了日更挑战营,但坚持一个多月后宣告失败。
11月底我终于满足了签约作者的申请条件,但是平台却出台了最新的签约规则,目前我仍然没资格签约。失望、愤怒、不甘统统涌上心头,兜兜转转却总是阴差阳错。
我想成为的太多了,最终却什么都不是。这一年里我有那么多理由改变计划,有那么多理由放弃。而那些甩开我几条街的人,不是日更就是高频输出,每一个都在专注地耕耘。
如果说有一种功利能让人快速蜕变,那就是找到你的定位,极度专注、极度认真地去行动。
反思: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
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总是完不成?
李笑来教授在《和时间做朋友》一书中讲过,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目标不合理,这件事本来就不现实。在字典里,“成功”的定义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有了目标,就可以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自然地形成计划。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
我们常常以为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事实还有另一种可能,坚持到底也不见得就会成功。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炼制长生不老药,那么无论他怎样坚持不懈,理论上都没有意义,因为这样的目标不现实。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比喻,但就是这么个理。
显然,我2017的梦想蓝图也是不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感觉到计划不太现实,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喜欢做出这样的计划呢?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始终存在两个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的运作系统:一个是感性面,这个部分的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对事物产生情绪,知觉痛苦和快乐。另一个是理性面,也叫反思系统,这部分大脑能够进行深思熟虑,观察并且反思行为。
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中将人类的感性面和理性面的关系做了深刻的类比阐述。我们的感性面就好比大象,而理性面好比骑象人。骑象人懂得分析,更为高瞻远瞩,他会对大象下达行为的命令。但是他对大象的控制能力时高时低,很不稳定。而我们的感性面,也就是大象更为庞大,而且“听不懂人话”,骑象人无法一直对其有很好的控制权。
我们之所以喜欢做计划,实际上就是在满足骑象人(理性面),它对计划阶段带来的满足感大于执行部分。而想说服大象(感性面),不能用“人话”,它听不懂,这也是我们知道计划很不错但很难去执行的原因。想要让自己执行起来,需要我们用方法去诱导感性面的配合。或者在做计划的时候就将这一点考虑进去,不要太高估自己的执行力。
计划还是要有的,但一点一滴的行动比一股脑的计划更重要。
期许:2018请做少一点,做好一点
2018我希望自己有更明确的定位,计划少一点,专注一点。我不需要做那么多,而是去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就像有本书名说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余光中先生曾在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中写道:“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放弃。”
2017我的计划几乎都没完成,我也不想用“在其他方面我依然有所收获”来安慰自己。但我依然感恩这一年。《感恩日记》里说,定义这一年的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而是我对这些事情的态度。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并根据事物的本性利用剩下的部分。如果你可以改变某件让你觉得不高兴的事,那就勇敢去做,改变它。但如果事情已成定局,已经发生或无法避免,那么除了感恩,你还能做什么呢?
以往的总结,我只能看到自己缺少什么,而没有看到现在拥有什么,这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我以为这样可以让新的一年更加努力,事实上这样的感受负面多于正面,会让自我评价变低,不能更加积极地行动。
感恩2017,当日历翻过今天,我们都可能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但前提是你得采取行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