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依据【Anthnoy Sainz博士】的自我分层理论,主要展示 形象自我 的形成过程。
创伤在我们的灵性发展上,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且对每一个人来说,创伤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因为创伤的产生,让我们知道我们投生的目的和人生的课题。然而,对一个孩子而言,很难去体会创伤是一份礼物,当创伤来临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想逃跑,这时候就产生了低层自我。低层自我是个忠心耿耿的卫兵,当创伤找上门时,低层自我就带着我们从创伤中抽离。创伤和自性本体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当低层自我把我们从创伤中抽离时,同时也把我们从本体和投生目的中抽离。被抽离后的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既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这时的我们,就像活在一个大洞之中,这个空洞的感觉给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提供了养分,也提供了一个庇护所。而“形象”(或称信念)也就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什么是形象?形象是我们扭曲实相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这些因扭曲而产生的印象,会随着时间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形象在我们受到创伤之后开始形成,而我们最早受创伤的时间都是在小时候,也就是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压制我们的伤痛。因为我们不能面对痛苦,也不能面对羞辱,所以就埋葬痛苦或选择忘记羞辱。在小时候,“忘记”确实给我们相当程度的安全感和慰藉,但我们相对地也压抑了其他的感受和需要。于是我们发展了形象,用它来让自己相信,我们的需要将不会被满足,我们傻乎乎地以为,借着忽视或忘记我们就不会再有需要,这也成了低层自我发展的基础。
我们对于自我的好坏,对于自我的价值,甚至对于别人的批判,也就在这个时候建立起错误的信念,当时的我们并没知觉,而且越来越麻木,对于自己离开自性本体浑然不知。离开本体的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人人都害怕一无所有,害怕空,更害怕没有东西可以认同。于是我们靠自己有限的经验,去生出一些形象来作为依靠。
这有限的经验是什么?就是自出生以后,我们和环境互动(包括和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经验。前面提过,低层自我的产生是我们避免经历创伤的一种方式,而形象的产生,则是避免我们在心里产生空洞的无依感。形象形成的基础建立在我们有限的经验上,是和父母之间的互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以偏概全的结果。
这些错误的结果,在能量上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形成许多不同颜色的镜片,我们就透过这些镜片去看我们自己,也去看发生在我们四周的人、事、物。这些形象是如此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直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神气活现。
这些从小就形成的形象,唯有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后,才有办法让之现出原形。我们可以从检视自己的想法开始,
例如: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的人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一些不熟的人,为什么看第一眼就觉得讨厌?进而去探讨,自己为什么怕见真我?为什么自己不能卸下武装,毫不设防地过日子?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并不会去寻找自己的自性本体、去追寻真我,因为我们没榜样,我们没有追寻自性本体的父母可供学习,学校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教导我们。于是这些狭隘的形象就变成了百叶窗,限制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也限制了我们的人生经验。其实每个人,都是毫不自觉地把狭隘的观点投射到外面的世界,而这些观点的形成,大多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而定,在孩童时期,我们没有其他的经验可以比较,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来自父母和家庭。我们只知道发生在自己家庭中的事情,这个家庭发生的大小事就是我的实相,也是我们经验的来源。我们武断地认为,别人的家庭一定也和我的一样。久而久之,形象就开始形成。因为形象的形成,使我们产生狭隘的观点,便开始镇压在身体之内别人不接受的部分,同时以小孩的眼光去批判这些不被人接受的部分是令人讨厌而且是不值得人爱的。于是乎也用这些狭隘的观点,去认定身边的人、事、物,非好即坏。这些二元论观点,无意识地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威力强大无比。我们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去筛检身边的事物,凡是和自己认定不符的事物就轻轻略过,和自己信念相近的就收为己有。
同时也产生期待,而我们的防御机制会更进一步地拥护我们的期望,保证事情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这也就是说形象产生了,继而有了期待,然后防御机制接着强化,于是乎这三者成了自给自足且生生不息的恶性循环。是什么样的恶性循环?就是我们会期待人生中有些负面的事情产生。我们依循这种期待行事,如果负面情况果真如预期发生了,那就更加强化了原本错误狭隘的形象。于是这种形象就更加牢不可破,而负面事件就更如预期地发生。在这里举些例子,让大家更明白。
例如:有一个小女孩,在出生时是被医生用钳子夹出母体的,这个痛会留在她的记忆之中。如果出生不久,母亲的疏忽使她从床上摔了下来,形象就逐渐产生。等她稍长,又有一个老是欺负她的哥哥,这个孩子对这个世界或自己的形象就会是“我是个受害者,随时都会被攻击”。对于这个世界,她可能会认为极不安全,随时都有危险发生。这些形象,可能在她小时候起了些保护作用,但等她长大之后,这些形象就会对她产生负面的影响。是怎样的负面影响会在她生活之中起作用?也许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她:不可以和陌生人交谈,陌生人是绝对不可以信任的。这些告诫很符合她从小的经验,于是,她就很快地把这信念收进自己口袋。
在学校时,师长又告诉她,晚上不要出门,隐约中,这句话似乎也透露着外面的世界很不安全。这个弥漫着危险的警告,也和她对世界的形象吻合,于是她又把这个信念收入了自己的形象。口袋里的信念越来越多,俨然成了一大形象家族。“形象家族”收养许多符合她的形象,例如:她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女人都是不能保护自己的弱者。因为小时候有个常打她的哥哥,所以她觉得男人都有暴力倾向。等到她长大,不幸被强暴或是有男人对她暴力相向(如家暴的情况),这些符合她小时候的经验法则,所衍生出的形象,就会是“我早就知道我是个受害者,而且男人都是坏东西”,对于自己的形象就可能是“我是个坏坯子,不值得人爱”,对世界的形象是“世界是个黑森林,随时有凶暴的虎狼等着吃我”。这些偏颇狭隘的观点,会不断地收入,而她的形象也如雪球般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