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学习打开了我梳理知识的另一种视角...
之前也用一些简单的手机版在线脑图工具,这次试着开始手绘,感觉很不一样。在每次学习和记笔记的过程中开始用到它,这一阶段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了解,发现思维导图不仅仅适用于学习。生活安排,计划,目标规划,会议....能想到的场合都可以用到。因为它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工具。
在看了矢岛美由希《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后,我甚是惊讶,又很惊喜,因为我发现:哇塞,原来思维导图还可以这样用....在书中,各式各样的思维导图,上至应对地震海啸等紧急情况,下至制定购物清单,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辅导小孩功课,思维导图应有尽有。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烦,就可以画一张图顺着自己的心意去解决。
目前,我在导图中对关键词的简化还需要提升,不过有些还是觉得最好是自己怎么舒服和流畅,怎么便于下次复习、提取和记忆就怎么来。工具毕竟是辅助思维的工具。但是一些真正大型的、复杂的思维导图笔记还是需要用到电脑版本的,手绘毕竟空间有限。
关于绘画:
能自由画出自己看到的场景,这种拿笔即作画的画面对我有莫大的吸引。但也只是停留的想,从没有努力去想过花点时间去开始....没有开始,永远学不会任何一个技能,哪怕是业余的。这次在鱼子酱余祖江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开始尝试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画立体画面。
这幅画真的是盲画,没有技巧,没有章法,甚至还不懂观察,但是画了就不嫌丑,不过,隐隐约约中获得了一些感觉。
好看不好看都要分享出去,这是我当时描写的感受:
看了《素描的诀窍》第一章“作画步骤”,很有感触,便开始尝试画这副素描...
书籍封面写着: " 只要能握笔,就能学会作画”。哇,这句话说得多好啊。作为业余爱好者,当做一门兴趣去学去玩的时候,真的希望有最简洁的指导。
书中提到的“观察——记忆——作画”印象很深。“在这个序列中,并不包括“思考”。可以把绘画看做是一个不经思维、无须知识的过程。有意识的个性介入越少,作品就越真实,越为贴切。在观察的景象不那么顺时,强迫自己按照所见的景象去作画。坚持自己所见到的景象,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不同,得有这样的勇气”。艺术源于生活,用生活的真正姿态去画每一个物体,只是去观察、观察、观察.....画实像,不用常识做判断。这些姿态不都是生活之高见吗?
所以我顺手拿起笔和纸开始画我的小盆栽....画完又多了一些感觉,感觉画实体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这幅画的快结束的时候,我给盆摘换了个角度,结果发现这一变换,我便再也找不到原先的实景了。看来,每一个实体场景有无数种角度,你的每一次绘画只能记录它的一种姿态,欣赏你正在画的物体的本源姿态,这便好。
在湖边看书阅读,就顺势把石头当做了书桌,实在喜欢这个场景,就拿起笔和纸开始画起来...
在这幅场景中,我发现自己可以画具体的某一些事物,但是明显对于远近比例,场景该容纳哪些事物还是懵的。石头的样子和感觉怎么也不知道如何刻画,石头后面的河水亦不知道怎么画出来。还需要不断做入门尝试.
在这个石桌上,我看了一本书,叫做《美的历程》,讲述了中国美学从古至今的形成和认知历程,在第一章“龙飞凤舞”,对美的观念的发源做了梳理。在几千年前,中国文明初露曙光。今天我们对美的观念、图案的认识、对形状的感受、点、线、面、曲线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普通不过的已有知识,却是几千年以来一步一步逐渐探索和形成的。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多的动物形象逐渐演化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到今天包罗万象的几何图案。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从具象到抽象,多么广博深远....从此对于物象又会有新的认知,我想,这便也是打开绘画之眼的意义吧。
体验新知,学习新技,是我打破原有认知的主要方式。不管怎样,凡事在做的过程中才知道是什么感觉...多尝试一件事情,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就会多N种,不为别的,就想长出多元触角,让看到的每样事物都越来越生动,不是事物本身有生命才会为我们所见,而是我们蓬勃鲜活的生命力协助我们看到万物的活灵活现!
我知道,世界具体怎么样,取决我心里容纳的多维度场景,我们的看法和认知,只会来源于我们固有的认知体系。不更新认知体系,便也无法更新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和画面。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能看到的和想看到的,所以,努力扩大自己的“能”和“想”。
感谢鱼子酱.余祖江老师的督促,这篇作业拖延得有点久了。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尝试的过程中五感全打开的过程,重要的是每一种尝试都会促使你去思考,这便OK!要记得,不嫌弃自己的每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