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我一直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一开始是为了记录心情,老师美其名曰写日记便于我们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写作文时可以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细节。从小学到初二前,我认为写日记对我而言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直到……
初中的时候大家写记叙文偏多,当时的我虽然不爱看名著,但是很喜欢杂志短文里面一些优美的句子,当时喜欢看读者、意林、百家讲坛等杂志,因为内容少而精,也能给我扩充很多课外知识。当时的我,是有点喜欢“装”的,主要表现在:我会在寒暑假提前把语文课本上所有的要背的内容全都背好,然后在上学期间留出时间看那些拓展知识,甚至还会花时间在课外的古诗文上,所以每当写作的时候,我引用的词句都是比较小众冷门的,老师经常夸我知识面广,是个小才女,当时真的是卯足了劲学习,每当收获同学老师的夸赞我都要开心好一阵子。
但是华美词藻和历史知识的堆积,并不能让我在一众“小思想家”们的作文中脱颖而出,于是我开始观察优秀作文到底优秀在哪里,慢慢地,我琢磨出了记叙文里那些细碎、饱满、以及升华的情感和细节,于是我也开始尝试,幸运的是,很成功,第一次尝试作文就比以往的分数高出了一个层次,初三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较大型的作文比赛,和班级的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拿了区一等奖。
只是到了高中的时候,初次涉及议论文的我傻眼了,我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和思想,更没法引经据典从我那一堆积攒的素材里面找到合理而深刻的论据,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缺少的是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所以整个高一我的作文水平都是处于不温不火的水平。我是从高二开始才有勇气参加作文比赛的,当时凭借一篇比较感时伤情的记叙性散文《银杏叶落的味道》获得了叶圣陶杯的“二等奖”,尽管这样,我依旧无法在考试作文中脱颖而出,因为我真的不会写议论文。
高三的时候我遇上了新的语文老师,因为是语文课代表,跟老师走得很近,她推荐我看看《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等有思辨性的书目,还有选几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去研究它的传记,这是我第一次涉及到文学理论方面的东西,受老师的启发,我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找到了“如何把议论文写得深刻”的秘诀。当时选择的当代作家是汪曾祺,古代作家是谢道韫,一个喜欢人间烟火,热爱饮食;一个是咏絮才女,坚贞不屈。另外我还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等等有关思想性的随笔……
最终,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行文风格,运用作文素材也是游刃有余,我终于学会了层层深入,联系社会现实,以及把作文素材纵向运用,我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我开始迷恋那些大哲学家们的哲理名言,也偶尔会反驳,吐出自己的观点。高三有一次获得一次参加辩论的机会,已经不记得当时的议题是什么了,只记得和对面正方四辩差点吵得打起来……因为经常去办公室将自己写的文字给老师看,老师总结我的写作风格就是一种“细密的力量”,文笔柔而不软,有韧劲,也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充满着正能量的。
只是,上了大学之后,我写作的频率越来越少了,当时留在了学校的学报里当记者,大二也留任当了报纸的编辑,其实主要任务就是采访,写通讯稿,文艺稿,还有帮老师校对稿件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审稿和写稿是完全不一样的,审稿的途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去修改文字,怎么润色自己的文章……大二下学期开始写小说了,不会提前写框架,只会标注小tip,提示自己要写到哪些点,个人现在还处于“如何将小说写的深刻而不刻意”,“如何将价值观表露得自然而流畅”的状态,至于语言方面,对自己也算有点小要求,但还在不断磨练文笔……对的,我写小说一小半是为了创造自己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情绪,另外一大半是想体现它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总之,我的“写作史”平凡又不平凡,我付出了努力,在此期间质疑过,颓丧过,当然也骄傲过。以后,我想多读一些书,不只是文学领域的,什么题材都行,我想在阅读和反思中,找到属于我的“神之一笔”,形成我自己的独特风格。现在依然,我想成为一名小众冷门的作家,兼具责任感的同时,做我自己:信我所信,爱我所爱;光明透彻,坚韧纯粹。
附加几个喜欢的句子: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就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
2、“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
3、“你如果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泰戈尔
4、“不幸的人往往如此。他珍惜生命,却看见地狱就在他的背后。”—雨果
5、“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杜拉斯
6、“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