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未来简史》,既兴奋又恐惧。
兴奋因为是赶上这样一个时代,人工智能第三次热潮,整个人类社会在AI的冲击下即将迎来巨大的变革,处处是惊喜,处处有机会;恐惧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竟没意识到人工智能已经在悄然占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犹如温水里的青蛙,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
这本书的作者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他的上一部著作是《人类简史》,这本书里展现的惊人跨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火遍全球,这一次他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开启了更大的脑洞,写出了这本《未来简史》,更是直言:民主与自由的西方主流价值观随着这次人工智能的卷土重来即将走向坍塌。
这种预言一旦成真是很可怕的,因为目前整个人类世界的文明是以“自由意志”为基础建立的,包括目前主流的基于民主选举的政治文明,而赫拉利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一、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要了解这个过程,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自由意志”,通常来说自由意志是指人们依照其拥有的条件去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是不是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如果能,那你就具有自由意志。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就是最高的权威。所以现代社会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为自己负责的能力。政治、经济、司法各项制度,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比如民主制度,它的基本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意愿,每个人的意愿都一样重要、都可以自由表达,所以产生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
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由意志”的价值观就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艺术认为,观看作品的人觉得美那就是美;自由主义经济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自由主义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了,就该去做;自由主义教育认为,我们要为自己思考,从内心能找到所有答案。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民主选举制度的形成,我们看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我们看到了兴趣教育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我们还看到了目前英国、美国甚至台湾等地方都通过了同性恋法案,因为两个同性之间相爱不会伤害到其他人,这是他们遵从内心感受的体现,是值得尊重的,法律不应该禁止。
当然,像我们中国内地的人对这些价值观的感受并没有西方世界那么深刻,因为我们奉行的是社会主义,我们批判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不顾他人感受,我们推崇的是压抑自我表达而更为关注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改革开放拥抱了自由市场经济,而且随着与世界交流增多,很多人转而拥抱了自由主义价值观。所以,我们内地只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情况,这不妨碍“民主与自由”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
二、人的“自我”其实只是虚构的故事
虽然自由意志是当今世界文明的基本假设,但我们人类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特别是生命科学家。
自由意志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有单一的、不可分割的自我,也就是说只要集中精神、努力接触自我,一定能在内心深处找到一个单一、清楚和真实的声音,这就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只有“一个自我”而不会有“两个自我”,后一种情况我们通常会称为精神分裂患者。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科学家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它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而叙事自我就像一个大脑翻译官,永远忙着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织成一个故事,并为未来制订计划。
也就是说,体验自我就是你的及时感受,比如你饿了,这是你的体验自我感受,而你下定决心要控制饮食、每天去健身房,这是叙事自我的特别作用。如果你当下本来想去健身房但却因为本能定了披萨在家看电视,这是体验自我战胜了叙事自我。
大多数人的自由意志认同的是叙事自我,即上面例子的“我的内心是想要运动的”;而不是认同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饿。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叙事自我,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
然而有另一些人选择的是不运动,而是适应自己的本能,饿了就吃。那么这也是他们的叙事自我,只不过在他们脑袋的故事里,他们的叙事自我选择了不运动。
这是什么意思?人有这两个自我说明了什么?
赫拉利说,生命科学的这个发现戳破了自由意志的基础,所谓的“自我”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会创造很多体验,这些瞬间的体验是混乱的、一闪即逝的,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序,于是编织出一则永不完结的故事,让着每一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赋予其生命的意义。
“自我”其实跟国家、神、金钱等概念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也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去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戏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我的理解是,人的自我绝不是天生的,都是叙事自我根据后天的体验在脑袋里虚构的,所以星座学也好、血型也好,都不过是你拿来塑造自我的素材。你觉得你是水瓶座所描述的样子,那你就成了水瓶座描述的那个你。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也就塑造了“可塑性很强”的那个“自我”。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脑袋里的“叙事自我”所虚构的。
三、人工智能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现在,我们明白了人的自我其实只是虚构的,是你脑袋里的“叙事自我”虚构的,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所谓“真实的自我”。那也就说明了你并不一定最了解“你自己”。但在此次人工智能出现以前,这些说法也都停留在理论上,因为我们找不到其他真正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我”的东西,我们与自己朝夕相处,自然对自己的身体、爱好、情感等都是最了解的,所以“自由意志”始终还是一切社会秩序的基石。
但这次人工智能即将改变一切,你会慢慢发现人工智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
举例来说,大数据未来就会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政治观点,假如你参加这次美国选举,你本来根据自由意志想选的是希拉里,但谷歌通过大数据监测,告诉你你的朋友选的是特朗普,而你的另一个很讨厌的人选了希拉里,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改主意。如果你改了,这还是你“自由意志”的结果吗?
又比如我们以前没有高德、百度等导航系统,我们开车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一条路,那是“自由意志”的结果,现在有了这些大数据导航,如果你根据经验走一条路的时候它告诉你前方很拥堵并给你推荐了另一条路,你一般都会听从导航的。这个时候你就在生活中丧失了一次“自由意志”选择的机会。
今后在披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影响下,你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丧失这些“自由意志”的选择权,自动驾驶很快来临,智能医疗和智能养老快速推进。未来通过佩戴智能设备记录你的健康信息和情绪信息,这些设备就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健康情况,它能更准确地预测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冒,你什么时候会情绪低落,你什么时候会高兴。到这时候,当你连情绪和心情都能被人工智能准确预测并给出建议的时候,你觉得你的“自由意志”还剩多少呢?
脸谱网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要判断某人的性格和性情,脸谱网算法会比这个人的朋友、父母或配偶更为准确。这项研究共有86220名志愿者参加,他们都填写了上百题的人格调查问卷。然后脸谱网根据这些人在网上对网页、图片、影片等点赞的记录,预测这些志愿者的回答。拿结果与参与者的朋友、家人预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只要网上数据量够多预测准确度都超过了这些朋友和家人。
我们脑袋中的“叙事自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总结自己生活中的体验,不断赋予我们生活中各种体验以明确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而人工智能即将取代的就是这个“叙事自我”,它能通过数据监测和分析,让我们做出更明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这个时候“自由意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必将走向崩塌
我们回到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问题。因为人工智能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像民主选举这种自由主义的做法将会遭到淘汰。
过去你站在投票站里的时候,自由主义让你听从内心真实自我的声音,选择能够反映自己最高期望的候选人或政党。但生命科学却指出,你站在投票站的时候,并不真正记得上次选举以来这几年的所有感受和想法。此外,你还被各种宣传、公关手法和随机想法不断轰炸,很可能扭曲你该做的选择。
而谷歌这种掌握你在网上的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公司就没有那么好糊弄了,虽然它也会注意到最近的减税和选举“支票”,但过去四年的点点滴滴它一样记得清清楚楚。它知道你每次读早报时的血压,也知道你看晚间新闻时多巴胺的分泌量是否下降。它了解人生病的时候会稍微有“右”倾倾向,会据以调整。于是,在你投票的时候,谷歌会指导你做出的选择是让你在未来“后悔”的可能性最低的,它依据的不是你当下的心态,也不是叙事自我的幻想,而是集合所有生化算法真正的感受和兴趣得出的结果,而这一切生化算法的组合,正是你最真实最想要的“自我”。
知道Alphago怎么战胜李世石和柯洁的麽,因为它通过学习所有已有的棋谱进行大数据训练,能做到让自己下每一步棋赢的概率都大于50%。
同样的,只要你给予人工智能足够的生化数据,告诉它你的每一次决定,以及你每一次决定带来的心情好坏和境遇的改变,以后,再做出决定之前,你的人工智能都会告诉你:听我的,选择这个你心情变好、境遇变好的概率会大于50%,你难道不会听么?
你会听的,你一定会,于是,你的“自由意志”必然坍塌。
我们再进一步,你连选择权都被人工智能控制的时候,民主与自由何以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