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我已担任了多年班主任工作。多年来,一批一批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进入高校, 走向社会, 令我激动, 让我欣慰。
这些年的风风雨雨, 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和甘甜; 这些年的不断探索, 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 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有人认为家访不应该是向家长告状, 也不是让学生难堪, 而是要与家长、 学生在家庭这个特 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对后进生的转化。 可我又有一点想法, 那就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要存心的去告状, 而是想通过孩子在校情况 的真正反映, 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而已, 所以我说, 我们对家长说真话不能说 是“告状”。
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 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 才去向家长 “告状” , 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 “棍子” , 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 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 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所以,我家访的原则是:一定舍得给学生机会。
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学困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 长“报喜”。有一个学生是从外地转来的,学习很差,可是性格却较粗野,不服老师,愿意 和学生动拳头。 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 但 “棍棒教育” 不但无效, 还产生了抗拒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双差生”的闪光点。他喜欢打球,在 场上组织能力很强, 队员也佩服他。 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方面和因素, 找 到了教育的突破口, 我进行了家访。 刚跨进他家门, 他父亲预料孩子又出事了, 脸阴沉沉的, 让孩子出来。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会,我路过顺便看看。”气氛缓和了。我当着家长的 面表扬了学生, 家长很吃惊, 他说从来没听过孩子的好话。 学生也非常感激, 脸上有了笑容。 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近期期末考试。 我通过一次 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 希望和热情。 只有这样, 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 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