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我们进入了原生家庭版块的学习,今天的任务是观看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部脑洞非常大、非常有趣的电影。影片由查理爷爷的回忆展开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个名叫威利旺卡的巧克力生产商,在当地非常有名,他生产的巧克力不仅特别而且十分美味。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一些人开始偷窃他的技术,于是旺卡关闭了自己的工厂,甚至他以前的员工都不知道他如何继续生产巧克力,也没人再见过他,只知道源源不断的巧克力继续出现在市面上。
在某一天剪头发时,旺卡发现自己有了一根白头发,于是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为他的巧克力工厂寻找一个继承人。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就这样展开了:旺卡在生产的巧克力当中放了5张金色入场券,得到这5张入场券的小朋友将有机会获得参观巧克力工厂的机会并赢取一份大奖。
第一位幸运儿是一个大胖子,他很贪吃,但是他的妈妈并没有去教导他学会克制,而是任由他想吃什么就给什么。
第二位幸运儿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她每天都在嚼口香糖,她的妈妈把她视为了一个比赛机器,这让她成为了一个争强好胜目中无人的孩子。
第三位幸运儿是一个被爸爸宠坏了的富家千金,只要她想得到的,她的爸爸都会无条件的满足她。这个被宠坏的小女孩很自私,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他人。
第四位幸运儿是一个沉迷于游戏的小男孩,自认为十分聪明。
第五位幸运儿就是查理。
查理是一个非常乖巧可爱的小男孩。他出生在非常贫困的一个家庭。爸爸是一个牙膏生产商的装牙膏盖的工人,妈妈待业在家,爸爸妈妈除了要抚养他,还要照顾四位老人。虽然日子过的很清苦,但是一家人非常有爱。当查理的爸爸失业之后,一家人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于是懂事的小查理在得到入场券后想要把奖券卖给其他人。这时他的爷爷说了一段话:
查理,每天都有新钞在印,但这张金奖券,全世界只有五张而已,以后也不会再有了,只有傻瓜才会放弃金奖券,要钱那种俗气的东西。
看了这一段话非常感动,这就像是梦想和世俗你选择哪一个。我们都曾做梦,但是很多人在初始阶段就把自己梦想的小火苗熄灭了。我们被现实打败,被世俗牵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青春都逝去的时候,我们再没有力气追寻梦想的时候,我们才感到了后悔。
影片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经常提及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查理的父母十分有爱,互敬互爱相互扶持,在查理爸爸失业之后,妈妈面对一家人窘迫的生活并没有歇斯底里,而是选择相信丈夫,相信一家人有能力过的更好。还有非常不常见的一点,换做是在中国,很难看到一对年轻夫妻和自己的公婆、岳父岳母住在一起,年轻人一般都会避开和老年人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观念以及生活习惯差异;另一方面,两家人搅和在一起总觉得很难和谐,经常是矛盾重重。然而,查理家却是温馨、和谐一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查理是一个非常懂事的男孩子。而反观其他几位幸运儿,他们的家庭就不一样了。比如第二位幸运儿,她的妈妈只关注她能不能比赛,当女儿最后皮肤变成紫色的时候,她记挂的仍然是孩子不能参加比赛了,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心。那一个不懂得关心人的妈妈她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必然是自私自利的。
关于孩子的教育,在这部影片中可以说的点还有很多,不过我想不得不提及的人物就是旺卡。旺卡小时候的经历让人有点点心疼。旺卡的爸爸是一位牙医,由于职业的习惯,旺卡从小都不被允许吃糖,他的头上还戴了一个很大的牙齿矫正器。
人就是这样,越是被阻止做什么事情,越是拼命的想去尝试。
在一次万圣节活动中,旺卡得到了许多糖果,但是被爸爸无情的丢到了壁炉里,小小的旺卡内心很受伤。但是也是在这一次,他在壁炉里找到了一个未烧坏的巧克力,他第一次尝到了糖果的美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成为一个糖果生产商成为了他的梦想。
也因为此,他离开了家,离开了爸爸。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难以逃脱。
影片中,旺卡每次提及父母这个词,他都会口吃,甚至说不上话来。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阴影。
但是,我们的记忆真的是真实的吗?我们的爸爸妈妈真的是不爱我们吗?
影片的最后,查理陪旺卡回去找旺卡的父亲。当看到满满一墙的关于旺卡的报纸被镜框裱在墙上时,我也理解了父亲的那颗心。旺卡的爸爸非常的爱他,用他自以为对孩子好的方式。
曾听过一本书叫做走出剧情,我们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的人生脚本,但是就像影片中那样,我们的这个剧情很可能是不真实的。小时候的我们的视角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来审视当时的他们,或许我们会跟自己的父母和解。
其实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更理解家人的含义。家人就是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无论遇到什么都始终彼此相互扶持的人。只要和家人们在一起,我们就是被爱的。只要和家人们在一起,家这个地方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