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情人节吗?答案是有的,但并非是我们现代所谓的“传统情人节”——七夕。那么,古代的情人节到底是哪天呢?下面这首词会给出答案: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是宋代的欧阳修为追忆第二任妻子杨氏所作。
去年的元宵节,花市上的灯光亮的像白天一样,月儿悄悄爬上柳枝,与花灯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白天”的灯加晚上的月,大有“日月同辉”之象,而婀娜多姿的柳条让这灯、月交辉的画面更加灵动。花、灯、月、柳把当时华美的场景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这繁华且灵动的盛况之下,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共诉衷肠。这古人还真是浪漫!看完上阕,答案已经出来了,古代的情人节其实就是元宵节。至少在东汉末年这个习俗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时叫“上元节”,在宋代以前,晚上要宵禁,但在上元节这一天是没有宵禁的。
可能有人说了,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就是因为爱情,比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直接多了,怎么就不是情人节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确实表达爱情,但这仅限于牛郎和织女之间的爱情,跟别人没有关系。《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意思是说,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制衣裳的时候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因此,七夕只是女子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它的起源确实跟织女的传说有关,但绝非是体现男女之情。
杨氏早逝,去年还在元宵时节相依相伴,今年灯和月依旧交相辉映,但“人约黄错后”却变成了“泪湿春衫袖”,前后对比,无限悲凉!
有关古代元宵节有情人相会的诗词很多,我为什么会选择这首凄凉的词呢?大概是临近清明,多萌生了对故人的感怀之情吧。今年情况特殊,清明雨上,不能折菊送到他们身旁,更加悲凉!